在中醫觀念裡,還有幾個名詞在說明陰陽之間的轉化。例如陰陽消長。
消長是說明陰陽雙方對立的一面。
它們任何一方都對另一方起著制約的作用,以維持事物的相對平衡。
若一方的太過,就會引起另一方的不足;一方的不足,也會導致另一方的太過,
產生了此盛彼衰,此消彼長的動態變化。
這種關係較多于說明病理變化,如“陰虛陽亢”,“陰盛陽衰”…等等。
在黃帝內經中,對養生有一個基本要求,那就是“陰平陽秘”!
何謂陰平陽秘?
陰平陽秘就是指陰氣平順,陽氣固守,
兩者互相調節而維持其相對平衡,是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是這個意思!
另有三個陰陽不平衡的名詞,首先看陰陽乖戾。
乖戾即不和或失調。
陰陽不和或失調,就會彼此偏衰偏亢、氣血逆亂、臟腑功能失常…等等。
這是病理變化的基本原理。再來看陰不抱陽。
陰不抱陽是指由于陰的病變,不能維繫陽氣的正常固守,
出現病理上的“陰虛陽亢”或“陰盛格陽”的病理現象。
在《素問、生氣通天論》裡還有一個名詞,即“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這裡的陽強是指陽亢。
整句話的意思是說,當陽氣過亢時,既不能衛外而固密,
而在內的陰氣又會受損耗或蒸迫而外泄,以致真陰虧損。
簡單的說,即是陰陽平衡時,身體就會是健康的,
但只要有一方偏強盛,就會有很多的疾病產生!
既然陰陽平衡是身體健康的首要條件,
那就必須了解有哪些陰陽不平衡的症狀,及在中醫裡面的用詞。
首先看陰勝則陽病。這邊的陰是指陰寒,而陽是指陽氣。
外感寒邪會使衛外的陽氣活動受約束,
陰寒內盛也會導致臟腑的陽氣虛弱,這些都是陰寒勝而影響陽氣的病證。
而陽勝則陰病呢?這邊的陽是指陽熱,而陰則指陰液。
當陽熱過盛或虛火妄動時,都會使陰液耗損,這些都屬陽氣勝而陰不足的病證。
再來看“陰損及陽”這個用詞。
是指由於陰精虧損而累及陽氣化生不足,與“陰虛陽亢”的病理相似。
如原有咳嗽、盜汗、遺精、咯血等陰虧證候,病變發展日久,
若再出現氣喘、自汗、大便溏泄等陽虛證候,這就叫陰損及陽。
反過來的情形稱為“陽損及陰”。
指由于陽氣虛弱而累及陰精化生不足,與“陽虛陰盛”的病理相似。
如原有水腫、腰酸、膝冷等腎陽虛的證侯,病變發展日久,
若再出現煩燥、咽乾喉痛、齒齦出血、小便短赤等腎陰虛的證候,這就叫陽損及陰。
另外還有兩個名詞也很常聽到,如“重陽”。
是指兩種屬陽的性質同時出現在一個事物上。
如:一晝夜的日中(正午),白晝為陽,日中為陽中之陽,故稱重陽。
而在病症上,如身熱,脈洪大者,症脈都是陽盛,亦可稱為重陽,以說明陽熱之盛。
另外,把自然氣候與人的病變聯繫起來,
如夏季屬陽,暑為陽邪,故夏月感暑,也可稱為重陽。
有重陽當然就有重陰。重陰是指兩種屬于陰的性質同時出現在一個事物上。
如:一晝夜的夜半,夜為陰,夜半為陰中之陰,故稱重陰。
在病症上,身冷,脈微欲絕者,症脈都是陰盛,故也稱為重陰,以說明陰寒之盛。
而把自然氣候和人的病變聯繫起來,如冬季屬陰,寒為寒邪,
冬季感受寒邪,也可以稱為重陰。
這邊補充一個名詞“至陰”。至有到的意思。所以至陰,即到達陰的意思。
如太陰為三陰之始,故太陰又可稱為至陰。
而太陰屬脾,因此至陰常作脾的代詞。
《素問、金匱真言論》曰:「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另外,至也可作最或極來解釋。如此一來,至陰即屬陰之最甚者。
《素問、水熱穴論》:「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
至陰的第三個意思,是穴名,屬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
位在足小趾的趾甲根外側角外一分許。
在陰陽的關係上,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在經過臨床實際體會後,
提出一個觀念,即“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他所指的陰是精血,而陽是指氣火,即由于精血虧損所產生的虛火。
朱丹溪認為,精血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會不斷消耗,且易損難復,故陰常不足。
如不注意保養精血,嗜酒縱欲,傷戕過度,則陽氣易亢,虛火妄動,導致陽常有餘。
當身體進入陰虛陽亢的狀態時,則百病叢生。
故主張保重精血,以維持身體陰陽的相對平衡,
這也是他在臨床上偏重滋陰法的理論根據。
既然陰陽的關係可以互相轉化,那只要陰陽雙方不是處在平衡的狀態,就會有症狀的產生。
這時有一個名詞,稱為“陰陽勝復”!
這裡的勝即勝利或亢盛,而復即報復或反覆。
在陰陽的變化中,陰盛陽衰或陽亢陰虛,是陰陽發展不平衡的一方面,
而陰勝陽復,陽勝陰復則是這種不平衡的反作用的另一方面。
它們都影響著變化過程的轉歸。
前人用這個道理解釋一些氣候變化和臨床病理。
如在氣候方面,當某年的濕氣太勝,雨水過多,
則來年可能有燥氣的復氣,以至於出現乾旱的氣候。
因為人是生存在大自然之中,所以氣候的勝復,也會影響到人們發病的情況,
尤其與季節性流行病有關的疾病。
另外在病理方面,邪正相爭的過程也會出現勝復的現象,
如《傷寒論》厥陰病篇所說的陰陽勝復。
這裡的陰是指寒邪,而陽則指正氣,陰陽勝復是表示邪正相爭的情況。
如:厥陰病下痢,四肢厥冷屬虛塞證,
當正氣來復時則見身熱,而下痢、肢厥俱除。
但是當寒邪勝時,則體溫下降、肢厥和下痢又會再度出現。
這種情況的交替出現,也可稱為陰陽勝復。
看過重陰與重陽的觀念,也有陰陽勝復的觀念後,
這邊就要提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重陰必陽”與“重陽必陰”!
重陰必陽是指疾病的性質原屬陰氣偏勝,
但當陰氣亢盛到一定限度後,會出現陽的現象或向著陽的方向轉化。
如:病理變化中的“寒極生熱”就是陰寒盛的病,在一定條件下出現熱性症狀。
或者是冬季感寒邪為重陰,病本屬感冒風寒,但寒邪化熱入裏後會轉化為熱病。
而重陽必陰是指疾病的性質原屬陽氣偏勝,
但當陽氣亢盛到一定限度時,會出現陰的現象或向著陰的方向轉化。
如:病理變化中的“熱極生寒”就是陽熱盛的病,在一定條件下出現寒性症狀。
或者夏日中暑為重陽,但由于暑熱不但傷津液,還會使陽氣耗散,正氣不足而出現虛脫。
這兩者在病理上的轉變,都是有條件的,所以不能理解為必然如此。
但是也告訴大家一個觀念,治療陰病不一定只能用陽藥,
重要的是觀察患者的身體變化,不然原本的救命藥,到最後就會變成致命藥了!
當陰與陽兩者不能互相轉化之後,
最嚴重的情形就是陰與陽的分離,中醫稱為“陰陽離決”!
陰陽離決即陰陽的關係分離決裂。
指由于陰陽失調,此消彼長發展到一方消滅另一方、
或一方損耗過度而導致另一方失去依存,
無法再繼續保持陰陽兩者能量的相互關係,用以表示死亡的病理。
如“亡陰”“亡陽”等進一步發展,就可能導致陰陽離決的嚴重惡果,
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簡單說,陰陽離決就是中醫的必死之症!
最後有個名詞出現在《傷寒論》,即“陰陽自和”!
這是指在病理上的陰陽失調趨向相對平衡的建立,表示疾病的好轉或痊癒。
如:恢復期的熱退而脈和緩,口津充足,食慾漸佳,二便通調…等等。
這還是在提醒大家,陰陽平衡才是健康的唯一途徑!
不過在看了這麼多有關中醫的陰陽解釋後,
相信大家都發現一個情形,那就是中醫的陰陽不是絕對的,
而且每一個醫家的陰陽也都不是絕對的,
因此在看中醫的文獻時,千萬不要斷章取義,不然就會認為中醫是不合邏輯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