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活在大自然之中的,而大自然會隨著地球的公轉與自轉,
產生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所以環境是隨時在改變的。
因此要維持在絕不生病的恒定狀態,也就變的幾乎不可能。
既然無法避免生病,那正確的了解疾病的產生原因,就是保持健康的第一步。
人之所以會對疾病感到害怕,主要是因為‘一知半解’的關係,
如知道疾病會造成死亡,卻不知如何避免與治療。
但如果對疾病全然無知,則人是不會覺得害怕的,
因為根本不知道疾病會造成死亡,又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又或者對疾病有全然的了解,則可知道如何避免與治療,那也將不會害怕!
既然生病是每個人無法避免的事,
就應該更慎重的去認識疾病與症狀發生的前因後果。
雖然對疾病全然無知也不會感到害怕,但那將無法避免疾病造成的病痛,
因此應該沒有人希望自己是那個全然無知的人吧。
可惜大部分的人,都將預防、保健及治療疾病的責任推給醫護人員,
導致大部分的人對疾病都是一知半解的。
因此在這邊我想先強調一個觀念,就是“自己必須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而負責的第一步,就是正確的面對疾病。
現代科學的發達,發現了許多的細菌,也在很多生病的人身上找到相對應的細菌,
因此很容易就產生“這些細菌才是致病的原因,
消除這些細菌就可以治癒疾病”的觀念!
因為這個觀念的影響,所以現代醫學致力於儘早發現病菌或者癌細胞出現的時間,
也一直想辦法找出殺死這些細菌或者癌細胞的方法。但真的是如此嗎?
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這些病菌或者癌細胞會在身體出現?
為什麼在流感肆虐的時候,仍然有人是健康的?
是那些人活在溫室裡,可以在生活中完全與病菌隔離?
還是‘細菌是致病原因’這個觀念有其不足的地方?
我這邊先用一個大家都聽過的問題來思考:“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
如果只能用“眼見為憑”的方式作唯一依據的話,
那就要看是先發現雞生蛋,還是先看到蛋生雞囉?
只是“親眼看到”就真的是正確的答案嗎?
現代科學一直想用特定的方式來評斷所有的事,
只有在某些特定領域的人說的話才是對的,其他人的觀點就是迷信或者不對。
但那些所謂的科學,有沒有可能只是“瞎子摸象”呢?
當群眾將權力給予這些權威人士後,會不會有負面人性的問題呢?
我這邊先用科學的方式,來證明一個現代科學有疑慮的觀念。
大家在國高中學一些數學證明題時,應該有聽過反證法。
就是如果我沒辦法直接證明某個觀念是正確或者錯誤的,
那就用相反的方式來推論。
例如我沒辦法證明甲觀念是對的時候,我可以先設定甲觀念是錯的,
再證明‘甲觀念是錯的’這個假設是不正確的,
進而可以合理推斷甲觀念是對的。
就舉一個大家現在最常碰到的問題‘感冒’來討論好了。
很多人都說地球的氣候越來越不正常了,
不管是科學家或者是一般大眾都不否認這個情形。
也因此造成日夜的溫差變大,大家在這一段期間都很容易就感冒。
而現代科學認為,感冒的病因只是因為某些細菌或者病毒侵入人體造成的,
因此我們就可以假設‘當病毒侵入人體時,人就會有感冒的症狀’。
會做出這個假設,是因為幾乎所有有感冒症狀的人,
在他們的體內都可以檢驗出某些特定的病毒,
因此得出“病毒是感冒的根本原因”。
那在這樣的假設下,表示只要有人接觸到這些病毒,
則接觸到的人就應該有感冒的症狀。
可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大家仔細想想,現在在你週遭的家人、同事或者同學有沒有人感冒?
如果有,那有沒有人沒有感冒?
如果所有的人都感冒了,那表示這個假設應該是對的囉?
再把這個假設延伸出去,當你去看電影的時候,旁邊有沒有人感冒?
當你在坐電梯的時候,旁邊有沒有人感冒?
從這邊來推論,當一個人感冒的時候,應該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感冒才對,
因為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完全的隔離於其他的人而存活!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我相信不用推到全世界,光在同一個上課的班級或者辦公的地方,
就一定會只有某些人才感冒,也一定有某些人是沒有感冒的。
為什麼?是感冒病毒有思考的能力,只想侵犯某些人嗎?
還是那些沒感冒的人把自己包的密不透風,甚至還自備氧氣筒,
決不與外界的空氣有任何的接觸呢?
一定沒有人認同剛剛的兩個假設吧?
既然這樣,最當初那個‘當病毒侵入人體時,
人就會有感冒症狀’的假設就是錯的囉?
既然利用反證法已經證明這樣的假設是錯的了,
那為什麼這個錯誤觀念還一直存在呢?
我在前一陣子看了一部電影‘愛情藥不藥’,其實多少有點出這樣的迷思,
甚至最近前衛生署長的報料,也可以延伸思考!
既然病毒不是致病的原因,那什麼才是致病的原因?
又為什麼那些感冒的人身上都可以找到感冒的病毒?
我這邊提供中醫的思考觀點給大家參考。
中醫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感冒,是因為外來因素導致身體體內環境的改變。
例如寒流來了,卻只穿一件無袖汗衫;
或者當運動的全身是汗的時候,跑到冷氣的出風口吹冷氣,
並大口的喝著冰冷的飲料。
大家都知道這樣會導致感冒,即使是專家也不否認,
那為什麼還會將病毒當成感冒的病因呢?
是病毒只攻擊穿無袖汗衫的人?還是病毒只存在冷氣的出風口?
我在這邊給大家一個震撼性的觀念,
就是人體在受寒之後會出現所謂的感冒症狀,
是因為這些外來的寒氣導致身體氣血運行出現異常所造成的。
一般傷寒感冒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怕冷、發熱跟打噴嚏,為什麼?
先看怕冷或者怕吹到風這個症狀反應。
身體原本的體溫須保持在37度,但是在寒流來的時候卻只穿著一件無袖汗衫,
那身體就無法繼續保持在37度的體溫,嚴重可能會有失溫的現象。
因此身體必須通知有意識的大腦說:‘不能再吹到風寒了’!
這是一個自我保護的反應,不是病症!
因此正確面對怕冷這個現象,就是簡單的多穿保暖的衣服,並且避免再吹到寒風!
千萬別把正確的警報反應,當成系統故障。
再看發燒這個症狀。
我剛提到身體怕冷的反應,是要避免繼續將身體暴露在風寒的環境之中,
但是這樣的動作沒辦法將侵犯到身體內的寒氣給趕出體外,
所以身體才會產生第二個反應‘發燒’。
用發燒這個詞,大家應該都會想成負面的,其實應該說成‘身體溫度的提高’。
簡單講,身體裡面有寒冷之氣,所以只要將身體加溫,就可以加速寒氣的排除,
等身體的寒氣都排出體外之後,發燒的症狀自然就結束啦。
因此提高體溫,只是身體在面對寒氣侵襲時的自我療癒反應而已,
根本不是不好的症狀。
其實打噴嚏也類似提高體溫的作用,
只是因為寒氣已經侵犯到身體的肺臟,所以用打噴嚏來做往外排除的反應。
而如果寒氣侵犯到腸胃呢?那就會出現拉肚子的症狀囉!
從這邊就可以了解,拉肚子也是一種排除寒氣的身體自癒反應。
不管是怕冷、發燒還是打噴嚏跟拉肚子,
都只是身體在告訴大腦,不要繼續暴露在這個惡劣的環境,
如果繼續暴露下去,就會有失溫的危險!
看到這邊,大家應該對感冒所造成的症狀有近一步的了解,
也知道不需要過度緊張跟害怕了。
只是在這邊我要補充一點,如果一感冒就會拉肚子的人,
一定要更加避免吃到生冷的食物,因為那表示你的腸胃太過虛寒,
一點防禦寒氣入侵的能力都沒有,才會造成拉肚子的症狀。
而對這樣的症狀,西醫的病命稱為‘腸胃型感冒’。
大家都知道‘喝薑湯可以驅風寒’,
其實當感冒初起時,喝薑湯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薑在中藥的屬性上是辛熱的藥,辛有發散的作用,
熱有溫胃並加速新陳代謝的作用。
對照到剛剛一些身體的自癒反應來看,都是在加速身體排除風寒之氣的侵犯,
因此喝薑湯才會是中醫裡治療感冒的一個處方。
如果說病毒才是造成感冒的原因,那為什麼喝薑湯可以治療感冒?
為什麼躲在家裡蓋棉被,多補充一些溫開水,吃ㄧ些熱稀飯可以治癒感冒?
是薑可以殺死感冒病毒?
還是蓋棉被可以殺死感冒病毒?
甚至是溫開水或者熱稀飯可以殺死感冒病毒?
西醫只會說中醫不科學,但卻對上述的幾個問題無法有科學的解釋呢?
看到這邊,我想大家應該已經知道造成感冒的真正原因了。
不過我在這邊必須強調一點,中醫在疾病的病因與病機上有一定的診斷邏輯,
不是所有的感冒都可以只用喝薑湯來治療!
薑湯能治的感冒只有因為受風寒這一類型的,
如果是遭受暑濕類型的感冒,就不可以用薑湯來治療!
真正的中藥必須是在中醫觀念下所做出的診斷與配方,
不是人云亦云的藥方,需要有完整且清晰的中醫邏輯才行。
而要了解中醫來養身並不困難,
只要願意花點時間認識中醫,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
完整的療癒包含三個層面:身體、情緒與意識三者中以意識層面為療癒最終之目的,因為所有的療癒皆須被療癒者主動且有意願的參與,在此我提供四種自我療癒課程的教授: 擴大療癒法一階工作坊、 臼井靈氣工作坊
、亢達里尼靈氣工作坊、雪白治療系統工作坊
、亢達里尼靈氣工作坊、雪白治療系統工作坊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心得分享
在看完陰陽的觀念後,這一篇內經要探討的,是五臟六腑的功能,
及相互之間的關係。
先摘錄一段經文於下:“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羶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黃帝問:身體的十二臟腑之相互作用關係為何?其對人體各有何重要性?
岐伯便將身體的十二個臟腑,比喻成一個國家的十二個官職。
例如心是君主之官,君王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帥,
因此這邊也說出心是人一身最高的管理者。
那這邊的心是單指那顆跳動的心臟嗎?我想應該不是。
因為在君主之官的後面,岐伯解釋心的作用是‘神明出焉’。
何謂神明?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智慧!
因此這邊的心,除了那顆跳動的心臟外,還包含了大腦的部份功能。
再看肺的部份,岐伯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有人會說,從大體解剖的構造來看,肺是在心臟的兩邊,而心臟是一國的君主,
因此肺就像一國的宰相一樣,隨時在君主的身邊提供治國方政。
從這邊來看,只是單純的想解釋人體的解剖構造而已,
並沒有把肺的功能考慮在內。
中醫有句話:心主血,肺主氣。
且中醫認為,血的運行需要有氣的輔助,不然就會有血液妄行的症狀產生。
這邊的關係很微妙,卻在中醫的觀念中有很適當的譬喻。
古代的君主是最大的,他想殺誰就可以殺誰,他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
但是基本上他們都會聽從身邊宰相的建議來治國。
也就是說,雖然君主比宰相來的大,但是一切的國政卻都會聽從宰相的建言。
通常這樣的國家,都可以達到國泰民安。
但畢竟君主是比宰相大的,因此中醫在五行上說‘心火剋肺金’。
也就是當忠臣宰相遇到暴君的時候,宰相的治節作用就沒辦法發揮,
導致國政出現亂象,在身體上就是‘熱迫血妄行’的情形。
再看下一個臟腑‘肝’,岐伯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在中醫裡主要的作用是‘情志的疏暢’。
大家都知道,一個好的將軍不只要能武還要能文,
有勇無謀的人是不能當將軍的。
就武的地方來看,肝主筋而司運動,因此可以做好任何打鬥的活動。
但武力強悍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謀慮!
在中醫的情志中,肝志為怒。
在正常合理的怒氣下,怒氣的提升可以增加骨骼肌肉的戰鬥力,
但是如果怒氣過亢,就會失去理智!而好的謀慮,則需要有清晰的理智!
下一個臟腑是‘膽’,岐伯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提到膽,大家通常只會想到人體內那顆綠綠小小的膽囊,
且在西醫的觀念裡,膽囊切除是沒有太大關係的!
但在中醫的觀念裡,膽是一個很特別的臟腑。
膽既屬於五臟六腑,卻又歸類於奇恆之腑。
而中醫所謂奇恆之腑的部份,是大眾比較不熟悉的部份。
因此先沒辦法做太深入的說明,等待之後提到中醫臟腑的觀念,
以及奇恆之腑的觀念後,
大家可能就會比較容易明白為何‘膽是中正之官’,有著決斷的作用。
下一個是膻中,岐伯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這邊的膻中當然不是膻中穴。
在其他內經經文提到十二臟腑的部份,並沒有膻中而是心包,或者是包絡,
因此可以確定這邊的膻中指的是心包。
心包就是包圍在心臟外圍的那層包膜,主要的作用在保護心臟跟宣通心氣。
在中醫情志的觀念裡,心志為喜,
因此當心氣可以正常宣通的時候,就不會有心鬱的產生。
再來看的是脾胃這兩個臟腑,岐伯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在中醫的觀念裡,胃是受納五榖的地方,而脾是主運化五榖的臟器。
當胃裝了太多的食物,就會影響到脾的運化;
或當脾的運化功能降低時,就會影響到胃受納五榖的能力。
因此這兩個臟腑才會一起討論。
另外,所有的食物在中醫裡面都可以分成氣與味。
氣指的就是‘寒熱溫涼平’,而味指的就是‘酸苦甘辛鹹’。
因此這邊提到,飲食的五味作用,須經由脾胃的消化與吸收才能產生出來。
下一個提到的臟腑是大腸,岐伯曰: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這邊的道通導這個字。
大家都知道,食物經過脾胃的運化後,會經過小腸來吸收養分,
最後的糟粕就從大腸排出。
因此這邊也需要一起看小腸的部份。岐伯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接受脾胃運化之後的食物,將營養的物質吸收起來,
其餘的部份就傳入大腸,最後再排出體外。
即經文提到大小腸的作用‘受盛’、‘傳導’與‘變化’。
再看下一個臟腑‘腎’,岐伯曰:腎者做強之官,技巧出焉。
腎的功能是儲藏精氣,精氣充足則百骸輕便,四肢矯健而功能不衰,
又能強人腦力,增人智慧,所以稱為做強之官,技巧出焉。
腎的作用與膀胱相關,因此先看膀胱的部份,
岐伯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
膀胱是儲藏尿液的地方,所以稱為州都之官。
但尿液不能一直儲存在膀胱之內,
且也不是固定儲存到多少容量的尿液之後,就會自動的排出體外。
那是什麼原因讓尿液排出體外的呢?
即是氣機的傳化,因此經文在最後補上‘氣化則能出’。
接下來要看最後一個臟腑‘三焦’,岐伯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在中醫的十二個臟腑裡面,惟獨三焦是有名而無形的,
因此也會是一般人最難理解的臟腑。
在這段經文先簡單的說明三焦的功用,
詳細的部份,也是需要等看過之後的經文,才會有更詳細的概念。
簡單說,三焦在人體內是周身行水的道路,外部的皮膚肌肉與內部的臟腑,
凡水道的通行都由三焦管理,因此稱他為決瀆之官。
到這邊先簡略的說明人體十二臟腑的功用,
而接下來的經文則是在強調這十二個臟腑必須互相協調,尤其是心的部份。
經文如下:“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
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閔閔之當,孰者為良。
恍惚之數,生於毫氂,毫氂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
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經文提到養生的道理是很微妙的,其中的變化與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簡單的比喻如同經文提到的‘十二官不得相失’與‘主明則下安’,
又或者可以更簡單的以四個字來說明,即“陰陽平衡”!
在該段經文的最後一句話說的很好,
大意是說:自然界中即使微小到肉眼不能看見,但也會有物質的存在,
而肉眼之所以看見的萬物,也是由於這些微小物質所組成的。
在沒有顯微鏡的遠古時代,竟然就有這樣的見解,實在令人震撼。
再摘錄最後一段經文:“黃帝曰:善哉!
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
黃帝乃澤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大意是說:要將養生的道裡好好保存下來,並傳於後世。
這篇經文先簡要的說明十二臟腑在身體的作用,與相互之間的關係。
從這邊可以看出,中醫對每個臟腑的功能,除了大體解剖的部分之外,
還強調了很多情志的觀念,這也是中醫在診病上的特點。
如果能好好了解中醫的陰陽相對觀念,
就會發現中醫是非常嚴謹的一些學問,也可以做出非常精確的診斷。
及相互之間的關係。
先摘錄一段經文於下:“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羶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黃帝問:身體的十二臟腑之相互作用關係為何?其對人體各有何重要性?
岐伯便將身體的十二個臟腑,比喻成一個國家的十二個官職。
例如心是君主之官,君王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帥,
因此這邊也說出心是人一身最高的管理者。
那這邊的心是單指那顆跳動的心臟嗎?我想應該不是。
因為在君主之官的後面,岐伯解釋心的作用是‘神明出焉’。
何謂神明?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智慧!
因此這邊的心,除了那顆跳動的心臟外,還包含了大腦的部份功能。
再看肺的部份,岐伯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有人會說,從大體解剖的構造來看,肺是在心臟的兩邊,而心臟是一國的君主,
因此肺就像一國的宰相一樣,隨時在君主的身邊提供治國方政。
從這邊來看,只是單純的想解釋人體的解剖構造而已,
並沒有把肺的功能考慮在內。
中醫有句話:心主血,肺主氣。
且中醫認為,血的運行需要有氣的輔助,不然就會有血液妄行的症狀產生。
這邊的關係很微妙,卻在中醫的觀念中有很適當的譬喻。
古代的君主是最大的,他想殺誰就可以殺誰,他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
但是基本上他們都會聽從身邊宰相的建議來治國。
也就是說,雖然君主比宰相來的大,但是一切的國政卻都會聽從宰相的建言。
通常這樣的國家,都可以達到國泰民安。
但畢竟君主是比宰相大的,因此中醫在五行上說‘心火剋肺金’。
也就是當忠臣宰相遇到暴君的時候,宰相的治節作用就沒辦法發揮,
導致國政出現亂象,在身體上就是‘熱迫血妄行’的情形。
再看下一個臟腑‘肝’,岐伯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在中醫裡主要的作用是‘情志的疏暢’。
大家都知道,一個好的將軍不只要能武還要能文,
有勇無謀的人是不能當將軍的。
就武的地方來看,肝主筋而司運動,因此可以做好任何打鬥的活動。
但武力強悍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謀慮!
在中醫的情志中,肝志為怒。
在正常合理的怒氣下,怒氣的提升可以增加骨骼肌肉的戰鬥力,
但是如果怒氣過亢,就會失去理智!而好的謀慮,則需要有清晰的理智!
下一個臟腑是‘膽’,岐伯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提到膽,大家通常只會想到人體內那顆綠綠小小的膽囊,
且在西醫的觀念裡,膽囊切除是沒有太大關係的!
但在中醫的觀念裡,膽是一個很特別的臟腑。
膽既屬於五臟六腑,卻又歸類於奇恆之腑。
而中醫所謂奇恆之腑的部份,是大眾比較不熟悉的部份。
因此先沒辦法做太深入的說明,等待之後提到中醫臟腑的觀念,
以及奇恆之腑的觀念後,
大家可能就會比較容易明白為何‘膽是中正之官’,有著決斷的作用。
下一個是膻中,岐伯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這邊的膻中當然不是膻中穴。
在其他內經經文提到十二臟腑的部份,並沒有膻中而是心包,或者是包絡,
因此可以確定這邊的膻中指的是心包。
心包就是包圍在心臟外圍的那層包膜,主要的作用在保護心臟跟宣通心氣。
在中醫情志的觀念裡,心志為喜,
因此當心氣可以正常宣通的時候,就不會有心鬱的產生。
再來看的是脾胃這兩個臟腑,岐伯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在中醫的觀念裡,胃是受納五榖的地方,而脾是主運化五榖的臟器。
當胃裝了太多的食物,就會影響到脾的運化;
或當脾的運化功能降低時,就會影響到胃受納五榖的能力。
因此這兩個臟腑才會一起討論。
另外,所有的食物在中醫裡面都可以分成氣與味。
氣指的就是‘寒熱溫涼平’,而味指的就是‘酸苦甘辛鹹’。
因此這邊提到,飲食的五味作用,須經由脾胃的消化與吸收才能產生出來。
下一個提到的臟腑是大腸,岐伯曰: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這邊的道通導這個字。
大家都知道,食物經過脾胃的運化後,會經過小腸來吸收養分,
最後的糟粕就從大腸排出。
因此這邊也需要一起看小腸的部份。岐伯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接受脾胃運化之後的食物,將營養的物質吸收起來,
其餘的部份就傳入大腸,最後再排出體外。
即經文提到大小腸的作用‘受盛’、‘傳導’與‘變化’。
再看下一個臟腑‘腎’,岐伯曰:腎者做強之官,技巧出焉。
腎的功能是儲藏精氣,精氣充足則百骸輕便,四肢矯健而功能不衰,
又能強人腦力,增人智慧,所以稱為做強之官,技巧出焉。
腎的作用與膀胱相關,因此先看膀胱的部份,
岐伯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
膀胱是儲藏尿液的地方,所以稱為州都之官。
但尿液不能一直儲存在膀胱之內,
且也不是固定儲存到多少容量的尿液之後,就會自動的排出體外。
那是什麼原因讓尿液排出體外的呢?
即是氣機的傳化,因此經文在最後補上‘氣化則能出’。
接下來要看最後一個臟腑‘三焦’,岐伯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在中醫的十二個臟腑裡面,惟獨三焦是有名而無形的,
因此也會是一般人最難理解的臟腑。
在這段經文先簡單的說明三焦的功用,
詳細的部份,也是需要等看過之後的經文,才會有更詳細的概念。
簡單說,三焦在人體內是周身行水的道路,外部的皮膚肌肉與內部的臟腑,
凡水道的通行都由三焦管理,因此稱他為決瀆之官。
到這邊先簡略的說明人體十二臟腑的功用,
而接下來的經文則是在強調這十二個臟腑必須互相協調,尤其是心的部份。
經文如下:“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
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閔閔之當,孰者為良。
恍惚之數,生於毫氂,毫氂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
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經文提到養生的道理是很微妙的,其中的變化與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簡單的比喻如同經文提到的‘十二官不得相失’與‘主明則下安’,
又或者可以更簡單的以四個字來說明,即“陰陽平衡”!
在該段經文的最後一句話說的很好,
大意是說:自然界中即使微小到肉眼不能看見,但也會有物質的存在,
而肉眼之所以看見的萬物,也是由於這些微小物質所組成的。
在沒有顯微鏡的遠古時代,竟然就有這樣的見解,實在令人震撼。
再摘錄最後一段經文:“黃帝曰:善哉!
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
黃帝乃澤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大意是說:要將養生的道裡好好保存下來,並傳於後世。
這篇經文先簡要的說明十二臟腑在身體的作用,與相互之間的關係。
從這邊可以看出,中醫對每個臟腑的功能,除了大體解剖的部分之外,
還強調了很多情志的觀念,這也是中醫在診病上的特點。
如果能好好了解中醫的陰陽相對觀念,
就會發現中醫是非常嚴謹的一些學問,也可以做出非常精確的診斷。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要瘦,就要吃澱粉!
這是我最近看到康健雜誌的標題,也許很多人會對這個標題產生很多疑問,
但是當我看到這個標題時,我的反應是‘這對澱粉來說,只是遲來的正義’!
“澱粉對人體的影響,並不會因為專家的新研究而改變”!
很多人以為澱粉是肥胖的元兇之ㄧ,
但是只要看過我的文章,或者過來找我調理身體的人,
都一定聽過我強調一個重點,“三餐務必正常飲食,且必須以米飯類為主食”!
為什麼?
因為澱粉根本不是造成肥胖的元兇,不然古代的人不就全都是大胖子了!
這邊提供一個數據,台灣人白米的消耗量,從1985年的每人一年吃84公斤,
到2008年剩每人一年吃48公斤。
如果澱粉真的是肥胖的元兇,那為何過胖的比例卻逐年增加呢?
尤其在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我國成人過重或肥胖的比率達44.1%,這是多驚人的數字!
從白米食用量減半,而肥胖率卻增加的關係來看,
就可以明確知道澱粉不是造成肥胖的主因。
有些人會問,可是很多明星都是這樣減重下來的啊?
沒錯!這是因為澱粉是身體熱量的主要來源,當澱粉的攝取量減少時,
身體會開始燃燒體內之前儲存的肝糖與脂肪,進而達到減重的效果。
可是這樣的作法是短效且有副作用的。
為什麼?
首先,“你有可能永遠只吃瘦身餐的量嗎”?我相信沒有人做得到。
而且只要你吃超過瘦身餐的份量,你的心理一定會有罪惡感,
且大家都知道“身體與心靈層面是會互相影響的”。
當產生罪惡感的時候,大部分人的心情就會變的沮喪,
而沮喪就會讓人失去活動力。
這邊的活動力是什麼呢?其實就是身體的代謝率!
飲食的量增加了,但身體的代謝率卻降低了,不就讓身體更加肥胖了嗎?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減肥失敗的原因!
再來是副作用的部份。
當身體因為沒有攝取到澱粉,因此開始消耗脂肪的時候,
會產生一種稱為‘酮酸’的有毒副產物。
酮酸必須由腎臟代謝出去,但是身體排除的數率極慢,
因此會對腎臟產生負擔。
而腎臟代謝的最主要方式,其實就是“脫水”。
從這邊就可以了解,為什麼有人‘連喝水都會胖’!
因為他採用的減肥方式就只是在‘脫水’而已,
因此當水分一補充進去,體重當然就又上升囉!
更可怕的是,很多這樣的人,因為擔心連喝水都會胖,
所以乾脆連水都少喝,但這樣的方式其實是更危險的!
因為銅酸的代謝需要足夠的水分,
因此如果水份攝取不足,則酮酸就會停留在身體的肝臟跟腎臟,
進而造成肝臟與腎臟的疾病!看到這邊,你還敢用不正確的方式減肥嗎?
低澱粉減肥法是1990年代阿金博士所發明的,而會有這樣的減肥邏輯,
主要是因為在營養學的觀念裏,身體熱量的來源有三種:蛋白質、澱粉與油脂。
而澱粉通常是其中攝取量最大的,
因此只要‘第一次’嘗試低澱粉減肥法的人,通常會有不錯的效果。
但我強調只是第一次,如果太頻繁使用這個方式,那效果就會越來越差。
為什麼?主要有三個原因。
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無法持久不吃澱粉”!
也許你可以半年甚至一年不吃澱粉,但是“你有可能一輩子不吃澱粉嗎”?
第二個原因也很重要,就是“不吃澱粉,反而會讓你食慾旺盛”!
因為澱粉是身體所必需的物質,當你越少攝取,身體就越需要它。
如同你極度口渴的時候,如果可以選擇喝水,你絕不會選擇吃高級牛排一樣。
因此選擇低澱粉減肥法的人,通常也是最容易失敗的人。
因為他們只要一有機會,絕對會選擇攝取更高熱量與高油脂的澱粉類食品!
第三個原因是“不吃澱粉,會容易沮喪”。
除了我前面提到,因為突然的暴飲暴食所造成的沮喪外,
在新的‘內科醫學檔案’研究也發現,
“減肥中能吃澱粉的人,會比較快樂與平靜;
而無法吃澱粉的人,反而會覺得壓力比較大”!
這是因為攝取澱粉可以幫助色胺酸進入腦部合成血清素,
而血清素可以帶來活力,也能對抗“因為壓力所引起的狂吃行為”!
既然低澱粉減肥法是不對的,那怎樣的方式才是合適的呢?
我還是一句話‘回歸中醫的自然養生’!
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三餐要規律,且必須以米飯類為主食。
而且如果可以,最好將白米飯改為糙米,因為糙米比白米有更高的營養價值!
再來就是減少醣類的攝取,尤其是精製過的白糖、果糖與糖精…等等。
再來就是活動的部份。現代人上班主要都是坐著,
下班了還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或者坐到電腦桌前玩網路遊戲,
身體的代謝率當然會降低,進而導致肥胖。
因此最好能每天健走半小時到一個小時。
除了上述的飲食與活動建議外,
還有一個動作也會很有幫助,就是‘寫飲食日記’。
因為很多人都會以為自己吃的不多,但等他記錄下每天的飲食後,
他會突然發現原來自己吃的不算少,而且其中有很多還是不健康的垃圾食物!
就寫飲食日記這一部分來說,
我其實不是在要求減少吃的量,而是在要求吃的品質。
我常說:“只要是健康且天然的東西,我都不會限制”!
簡單說,如果有人一餐可以吃下兩碗飯,我絕不會要求他只吃ㄧ碗。
因為當我要求他只吃ㄧ碗飯的時候,另一碗飯的空間可能就被垃圾食物取代了!
最後還要強調一個更重要的觀念,
就是“瘦身追求的重點不在體重,而在健康”!
因此如果你還在追求快速,卻會失去健康的方法減重,
那就背離減重的核心目標了。
寫到這邊,似乎又回到有關‘初發心’的觀念了。
但是當我看到這個標題時,我的反應是‘這對澱粉來說,只是遲來的正義’!
“澱粉對人體的影響,並不會因為專家的新研究而改變”!
很多人以為澱粉是肥胖的元兇之ㄧ,
但是只要看過我的文章,或者過來找我調理身體的人,
都一定聽過我強調一個重點,“三餐務必正常飲食,且必須以米飯類為主食”!
為什麼?
因為澱粉根本不是造成肥胖的元兇,不然古代的人不就全都是大胖子了!
這邊提供一個數據,台灣人白米的消耗量,從1985年的每人一年吃84公斤,
到2008年剩每人一年吃48公斤。
如果澱粉真的是肥胖的元兇,那為何過胖的比例卻逐年增加呢?
尤其在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我國成人過重或肥胖的比率達44.1%,這是多驚人的數字!
從白米食用量減半,而肥胖率卻增加的關係來看,
就可以明確知道澱粉不是造成肥胖的主因。
有些人會問,可是很多明星都是這樣減重下來的啊?
沒錯!這是因為澱粉是身體熱量的主要來源,當澱粉的攝取量減少時,
身體會開始燃燒體內之前儲存的肝糖與脂肪,進而達到減重的效果。
可是這樣的作法是短效且有副作用的。
為什麼?
首先,“你有可能永遠只吃瘦身餐的量嗎”?我相信沒有人做得到。
而且只要你吃超過瘦身餐的份量,你的心理一定會有罪惡感,
且大家都知道“身體與心靈層面是會互相影響的”。
當產生罪惡感的時候,大部分人的心情就會變的沮喪,
而沮喪就會讓人失去活動力。
這邊的活動力是什麼呢?其實就是身體的代謝率!
飲食的量增加了,但身體的代謝率卻降低了,不就讓身體更加肥胖了嗎?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減肥失敗的原因!
再來是副作用的部份。
當身體因為沒有攝取到澱粉,因此開始消耗脂肪的時候,
會產生一種稱為‘酮酸’的有毒副產物。
酮酸必須由腎臟代謝出去,但是身體排除的數率極慢,
因此會對腎臟產生負擔。
而腎臟代謝的最主要方式,其實就是“脫水”。
從這邊就可以了解,為什麼有人‘連喝水都會胖’!
因為他採用的減肥方式就只是在‘脫水’而已,
因此當水分一補充進去,體重當然就又上升囉!
更可怕的是,很多這樣的人,因為擔心連喝水都會胖,
所以乾脆連水都少喝,但這樣的方式其實是更危險的!
因為銅酸的代謝需要足夠的水分,
因此如果水份攝取不足,則酮酸就會停留在身體的肝臟跟腎臟,
進而造成肝臟與腎臟的疾病!看到這邊,你還敢用不正確的方式減肥嗎?
低澱粉減肥法是1990年代阿金博士所發明的,而會有這樣的減肥邏輯,
主要是因為在營養學的觀念裏,身體熱量的來源有三種:蛋白質、澱粉與油脂。
而澱粉通常是其中攝取量最大的,
因此只要‘第一次’嘗試低澱粉減肥法的人,通常會有不錯的效果。
但我強調只是第一次,如果太頻繁使用這個方式,那效果就會越來越差。
為什麼?主要有三個原因。
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無法持久不吃澱粉”!
也許你可以半年甚至一年不吃澱粉,但是“你有可能一輩子不吃澱粉嗎”?
第二個原因也很重要,就是“不吃澱粉,反而會讓你食慾旺盛”!
因為澱粉是身體所必需的物質,當你越少攝取,身體就越需要它。
如同你極度口渴的時候,如果可以選擇喝水,你絕不會選擇吃高級牛排一樣。
因此選擇低澱粉減肥法的人,通常也是最容易失敗的人。
因為他們只要一有機會,絕對會選擇攝取更高熱量與高油脂的澱粉類食品!
第三個原因是“不吃澱粉,會容易沮喪”。
除了我前面提到,因為突然的暴飲暴食所造成的沮喪外,
在新的‘內科醫學檔案’研究也發現,
“減肥中能吃澱粉的人,會比較快樂與平靜;
而無法吃澱粉的人,反而會覺得壓力比較大”!
這是因為攝取澱粉可以幫助色胺酸進入腦部合成血清素,
而血清素可以帶來活力,也能對抗“因為壓力所引起的狂吃行為”!
既然低澱粉減肥法是不對的,那怎樣的方式才是合適的呢?
我還是一句話‘回歸中醫的自然養生’!
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三餐要規律,且必須以米飯類為主食。
而且如果可以,最好將白米飯改為糙米,因為糙米比白米有更高的營養價值!
再來就是減少醣類的攝取,尤其是精製過的白糖、果糖與糖精…等等。
再來就是活動的部份。現代人上班主要都是坐著,
下班了還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或者坐到電腦桌前玩網路遊戲,
身體的代謝率當然會降低,進而導致肥胖。
因此最好能每天健走半小時到一個小時。
除了上述的飲食與活動建議外,
還有一個動作也會很有幫助,就是‘寫飲食日記’。
因為很多人都會以為自己吃的不多,但等他記錄下每天的飲食後,
他會突然發現原來自己吃的不算少,而且其中有很多還是不健康的垃圾食物!
就寫飲食日記這一部分來說,
我其實不是在要求減少吃的量,而是在要求吃的品質。
我常說:“只要是健康且天然的東西,我都不會限制”!
簡單說,如果有人一餐可以吃下兩碗飯,我絕不會要求他只吃ㄧ碗。
因為當我要求他只吃ㄧ碗飯的時候,另一碗飯的空間可能就被垃圾食物取代了!
最後還要強調一個更重要的觀念,
就是“瘦身追求的重點不在體重,而在健康”!
因此如果你還在追求快速,卻會失去健康的方法減重,
那就背離減重的核心目標了。
寫到這邊,似乎又回到有關‘初發心’的觀念了。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黃帝內經-陰陽別論心得分享4
在本篇經文中,主要是描述脈象陰陽的症狀。
但是對於後面的經文來看,這邊的陰陽似乎又不完全跟脈象有關。
我先在這邊分享我個人目前的心得,
也期望有不同見解的前輩,能提供一些意見。
先將一段經文摘錄於下: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
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在中醫的觀念裡,陰與陽的關係是"陰藏於內而陽衛於外"。
如果能平衡的保持這樣的陰陽和諧,就是中醫所謂‘陰平陽秘’的平衡。
但今天第一句經文提到,陰雖在內而陽也在外,
但並不是處於平衡的狀態,而是陰內爭且陽外擾的情形。
這樣的情況很像是熱淫致病!
熱在體內,所以體內的陰液被熱所蒸迫而妄行;
外在的衛陽,因體內過熱而外散。進而造成身體大量出汗,四肢冰冷。
如果患者勉強起身的話,則熱氣上攻入肺,產生喘息吼鳴的症狀。
這就是陰陽不平衡的危急症狀!
內經一直在強調一個觀念,那就是‘陰陽平衡’!
萬物之所以能生長,不是只有陰的功勞,也不是只有陽的作用。
因此在第二句經文中,又再次的強調這一個觀念。
內經認為,如果只有陽的存在,那就稱為孤陽;
如果只有陰的存在,那就稱為獨陰。
而不管是孤陽或者是獨陰,在陰陽的一方消亡殆盡之後,
那另一方的陰陽也將跟著滅絕!
因此如果一個患者的脈象,呈現出內外皆剛的情形,即為孤陽;
而如果是內外皆太過柔弱,那就是獨陰的現象了。
而把到這兩種脈象,都可稱為死脈。
很多人都聽過,中醫有講五行的相生與相剋,
也有聽過可以用生剋來預測患者的死期,
在接下來的一段經文,正好提到一些這方面的觀念。
首先有兩個名詞要先解釋一下,一個是死陰,一個是生陽。
在五行生剋的觀念中,肝木可以生心火,心火可以生脾土,
脾土會生肺金,肺金會生腎水,腎水再生肝木,如此達到一個循環。
此即為五臟相生而傳,就是生陽的意思。
而經文也提到,如果是按照生陽的相傳方式,則不過四日即可病癒!
那什麼是死陰呢?死陰就是五臟相剋而傳。
如肝木剋脾土,脾土剋腎水,腎水剋心火,心火剋肺金,肺金剋肝木。
因此如果出現這樣的循環情形,即視為死陰!
而經文也提到,如果是按照死陰的方式相傳,則患者在三日之內就會不治!
除了上述的兩個名詞外,還有另外兩個名詞也需要說明。
一個是重陰,另一個稱為辟陰。
經文提到‘肺之腎謂之重陰’,在五行的相生上,肺金本來就是生腎水的,
但經文為什麼要特別提另一個重陰的名詞呢?
這邊需要先補充一些中醫的觀念。
首先就臟腑來看,腑為陽而臟為陰。
但如果要將五臟再分陰陽的話,則因心肺在胸腔在上,故心肺為陽;
而肝腎在腹腔在下,故肝腎為陰。
那如果還要將心肺與肝腎分陰陽呢?
則心為陽中之陽,而肺為陽中之陰;肝為陰中之陽,而腎為陰中之陰!
這邊充分的展現出中醫陰陽的觀念,那就是陰陽只是相對,並非絕對的。
大家有沒有發現,肺是陽中之陰,而腎是陰中之陰。
再回到經文的肺之腎謂之重陰來看,原本肺還有陽,但是肺傳到腎的時候,
就變成只剩下陰而沒有陽了,故謂之重陰。
另一個名詞是辟陰,那是從腎傳到脾。
在正常的生理狀況下,脾土應該是剋腎水的,但這個時候卻是腎水反侮脾土,
代表邪氣太實,而正氣太虛,所以病勢更加嚴重,經曰死不治!
接下來再摘錄下一段的經文於下:“結陽者,腫四支。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
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陰陽虛,腸澼死。陽加於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
這邊提到有關邪結陰陽的症狀,首先先簡分陰與陽。
就身體的陰陽來看,體表為陽,臟腑為陰。
因此結陽可視為外在體表被邪氣所阻,所以產生四肢腫脹的症狀。
而結陰呢,即邪結體內臟腑,而產生便血的症狀。
經文中的一升、二升與三升,不須拘泥在數字上,
而是說明邪結越盛,則便血症狀越嚴重的意思。
但是大部分來看,很少有邪只結於陽份或只結於陰分的情形,
因此經文在後面再補充,邪同時結於陰與陽的症狀。
首先是邪結於陰分多而陽分少的時候,此陽氣不能蒸騰,
故水邪停留於下焦,產生少腹腫的症狀,中醫稱之為石水。
而如果邪結於二陽呢?
還記得經文的二陽是指哪個臟腑嗎?二陽指的是足陽明胃經。
邪結於陽,則為熱結。胃有熱邪結則稱為胃火。
胃火的症狀就是食量很大,但是吃不胖,中醫稱之為消!
那三陽結是指哪邊呢?就是足太陽膀胱結。
當足太陽膀胱有結熱的時候,就會產生小便隔塞不通的症狀。
再看三陰結的部份,三陰結指的就是足太陰脾經結。
脾主全身津液的運化,現在脾有邪結,則無法運化津液。
水氣瘀滯,就會產生水腫的症狀。
接下來經文還有提到一陰一陽結,
一陰指的是足厥陰肝,一陽指的是足少陽膽。
肝與膽互為表裡,且在經脈的循行上,
兩者在喉部的地方,正好是肝走於內而膽循行於外。
因此當邪結於肝膽之經的時候,就會很容易在喉部的地方產生腫痛的症狀。
而在該段經文的後面,又回到用脈之陰陽來辨別症狀。
很多人都會在電視劇中看到,古代的中醫師可以利用把脈,
而知道女性有沒有懷孕。
那什麼樣的脈象是孕脈呢?
內經在這邊舉了一種脈象出來,所謂‘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那這是怎樣的脈象呢?
在前面的經文中有簡單的定義陰與陽,例如左脈為陽,右脈為陰;
或寸脈為陽,尺脈為陰;或浮脈為陽,沉脈為陰。
因此當有女性的脈象,出現陰脈與陽脈不同的時候,就有可能代表懷孕了。
接下來看下一句經文‘陰陽虛,腸澼死’。
這邊的陰陽跟剛剛的陰陽,指的是相同的意思。
當一個人的陰脈與陽脈都成虛象,且有下利膿血的症狀時,
此胃氣虛,臟氣竭,故死。
而‘陽加於陰,謂之汗’,這一句的陰陽,指的就是不一樣的東西。
這邊的陽指的是脈體,而陰指的是脈位。
例如在尺脈的地方,診到滑洪的陽脈,即為熱迫陰液散,故有多汗的症狀。
再下一句經文是‘陰虛陽搏,謂之崩’,這句的陰指的是沉,陽指的是浮。
也就是說,重壓的時候診不太到脈象,
但是輕壓脈管,卻可感覺到比重壓明顯的脈象。
當診得這樣的脈象時,代表患者有失血的問題。
例如月經血崩,或痔瘡出血,甚至是內臟出血…等等情形。
再看最後一段經文:“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
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
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
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這也是在預測患者的死期。
不過因為牽涉到生成數的部分,非常複雜,
且在之後的內經經文會逐步提到,
因此等看完整部黃帝內經後,就會比較容易了解。
但是對於後面的經文來看,這邊的陰陽似乎又不完全跟脈象有關。
我先在這邊分享我個人目前的心得,
也期望有不同見解的前輩,能提供一些意見。
先將一段經文摘錄於下: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
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在中醫的觀念裡,陰與陽的關係是"陰藏於內而陽衛於外"。
如果能平衡的保持這樣的陰陽和諧,就是中醫所謂‘陰平陽秘’的平衡。
但今天第一句經文提到,陰雖在內而陽也在外,
但並不是處於平衡的狀態,而是陰內爭且陽外擾的情形。
這樣的情況很像是熱淫致病!
熱在體內,所以體內的陰液被熱所蒸迫而妄行;
外在的衛陽,因體內過熱而外散。進而造成身體大量出汗,四肢冰冷。
如果患者勉強起身的話,則熱氣上攻入肺,產生喘息吼鳴的症狀。
這就是陰陽不平衡的危急症狀!
內經一直在強調一個觀念,那就是‘陰陽平衡’!
萬物之所以能生長,不是只有陰的功勞,也不是只有陽的作用。
因此在第二句經文中,又再次的強調這一個觀念。
內經認為,如果只有陽的存在,那就稱為孤陽;
如果只有陰的存在,那就稱為獨陰。
而不管是孤陽或者是獨陰,在陰陽的一方消亡殆盡之後,
那另一方的陰陽也將跟著滅絕!
因此如果一個患者的脈象,呈現出內外皆剛的情形,即為孤陽;
而如果是內外皆太過柔弱,那就是獨陰的現象了。
而把到這兩種脈象,都可稱為死脈。
很多人都聽過,中醫有講五行的相生與相剋,
也有聽過可以用生剋來預測患者的死期,
在接下來的一段經文,正好提到一些這方面的觀念。
首先有兩個名詞要先解釋一下,一個是死陰,一個是生陽。
在五行生剋的觀念中,肝木可以生心火,心火可以生脾土,
脾土會生肺金,肺金會生腎水,腎水再生肝木,如此達到一個循環。
此即為五臟相生而傳,就是生陽的意思。
而經文也提到,如果是按照生陽的相傳方式,則不過四日即可病癒!
那什麼是死陰呢?死陰就是五臟相剋而傳。
如肝木剋脾土,脾土剋腎水,腎水剋心火,心火剋肺金,肺金剋肝木。
因此如果出現這樣的循環情形,即視為死陰!
而經文也提到,如果是按照死陰的方式相傳,則患者在三日之內就會不治!
除了上述的兩個名詞外,還有另外兩個名詞也需要說明。
一個是重陰,另一個稱為辟陰。
經文提到‘肺之腎謂之重陰’,在五行的相生上,肺金本來就是生腎水的,
但經文為什麼要特別提另一個重陰的名詞呢?
這邊需要先補充一些中醫的觀念。
首先就臟腑來看,腑為陽而臟為陰。
但如果要將五臟再分陰陽的話,則因心肺在胸腔在上,故心肺為陽;
而肝腎在腹腔在下,故肝腎為陰。
那如果還要將心肺與肝腎分陰陽呢?
則心為陽中之陽,而肺為陽中之陰;肝為陰中之陽,而腎為陰中之陰!
這邊充分的展現出中醫陰陽的觀念,那就是陰陽只是相對,並非絕對的。
大家有沒有發現,肺是陽中之陰,而腎是陰中之陰。
再回到經文的肺之腎謂之重陰來看,原本肺還有陽,但是肺傳到腎的時候,
就變成只剩下陰而沒有陽了,故謂之重陰。
另一個名詞是辟陰,那是從腎傳到脾。
在正常的生理狀況下,脾土應該是剋腎水的,但這個時候卻是腎水反侮脾土,
代表邪氣太實,而正氣太虛,所以病勢更加嚴重,經曰死不治!
接下來再摘錄下一段的經文於下:“結陽者,腫四支。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
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陰陽虛,腸澼死。陽加於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
這邊提到有關邪結陰陽的症狀,首先先簡分陰與陽。
就身體的陰陽來看,體表為陽,臟腑為陰。
因此結陽可視為外在體表被邪氣所阻,所以產生四肢腫脹的症狀。
而結陰呢,即邪結體內臟腑,而產生便血的症狀。
經文中的一升、二升與三升,不須拘泥在數字上,
而是說明邪結越盛,則便血症狀越嚴重的意思。
但是大部分來看,很少有邪只結於陽份或只結於陰分的情形,
因此經文在後面再補充,邪同時結於陰與陽的症狀。
首先是邪結於陰分多而陽分少的時候,此陽氣不能蒸騰,
故水邪停留於下焦,產生少腹腫的症狀,中醫稱之為石水。
而如果邪結於二陽呢?
還記得經文的二陽是指哪個臟腑嗎?二陽指的是足陽明胃經。
邪結於陽,則為熱結。胃有熱邪結則稱為胃火。
胃火的症狀就是食量很大,但是吃不胖,中醫稱之為消!
那三陽結是指哪邊呢?就是足太陽膀胱結。
當足太陽膀胱有結熱的時候,就會產生小便隔塞不通的症狀。
再看三陰結的部份,三陰結指的就是足太陰脾經結。
脾主全身津液的運化,現在脾有邪結,則無法運化津液。
水氣瘀滯,就會產生水腫的症狀。
接下來經文還有提到一陰一陽結,
一陰指的是足厥陰肝,一陽指的是足少陽膽。
肝與膽互為表裡,且在經脈的循行上,
兩者在喉部的地方,正好是肝走於內而膽循行於外。
因此當邪結於肝膽之經的時候,就會很容易在喉部的地方產生腫痛的症狀。
而在該段經文的後面,又回到用脈之陰陽來辨別症狀。
很多人都會在電視劇中看到,古代的中醫師可以利用把脈,
而知道女性有沒有懷孕。
那什麼樣的脈象是孕脈呢?
內經在這邊舉了一種脈象出來,所謂‘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那這是怎樣的脈象呢?
在前面的經文中有簡單的定義陰與陽,例如左脈為陽,右脈為陰;
或寸脈為陽,尺脈為陰;或浮脈為陽,沉脈為陰。
因此當有女性的脈象,出現陰脈與陽脈不同的時候,就有可能代表懷孕了。
接下來看下一句經文‘陰陽虛,腸澼死’。
這邊的陰陽跟剛剛的陰陽,指的是相同的意思。
當一個人的陰脈與陽脈都成虛象,且有下利膿血的症狀時,
此胃氣虛,臟氣竭,故死。
而‘陽加於陰,謂之汗’,這一句的陰陽,指的就是不一樣的東西。
這邊的陽指的是脈體,而陰指的是脈位。
例如在尺脈的地方,診到滑洪的陽脈,即為熱迫陰液散,故有多汗的症狀。
再下一句經文是‘陰虛陽搏,謂之崩’,這句的陰指的是沉,陽指的是浮。
也就是說,重壓的時候診不太到脈象,
但是輕壓脈管,卻可感覺到比重壓明顯的脈象。
當診得這樣的脈象時,代表患者有失血的問題。
例如月經血崩,或痔瘡出血,甚至是內臟出血…等等情形。
再看最後一段經文:“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
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
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
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這也是在預測患者的死期。
不過因為牽涉到生成數的部分,非常複雜,
且在之後的內經經文會逐步提到,
因此等看完整部黃帝內經後,就會比較容易了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