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媽媽手的文章提到,現代醫學認為媽媽手是因為伸拇短肌跟外展拇長肌的肌腱發炎導致的,因此治療上多以疼痛部位之消炎止痛為考量。但很多到我這邊治療的個案反應,即使已經配合復健針灸,也服用了消炎止痛藥甚至震波治療或加上護具的保護,為何效果還是有限呢?這是因為需要考慮的肌肉不單單只有上述提到的兩條肌肉而已!就我自己的臨床經驗,如果要以肌肉為考量的單位,那至少要考慮到13條肌肉,分別是橈側伸腕長肌、橈側伸腕短肌、尺側伸腕肌、伸指肌、旋後肌、對掌拇肌、內收拇肌、旋前圓肌、肱橈肌、橈側屈腕肌、尺側屈腕肌、屈指淺肌和屈指深肌。
也許很多人認為能考慮到13條肌肉已經夠多了,但那還只是依照鄰近相關的肌肉去思考討論而已。我在上篇文章的最後有舉王建民腳掌骨折,但最後卻導致肩膀受傷的例子,就是希望讓大家知道有時候某處受傷(例如王建民的肩膀)的病因,不是只在該受傷部位周圍要考量與處理而已,有時甚至要處理的部位跟受傷的部位似乎八竿子打不著(例如王建民的腳底骨折)。
近幾年西醫的筋膜理論已經越來越流行了,而在中醫其實也有一套理論系統可以去處理這類的狀況,大家直覺聯想到的應該就是經絡系統。但其實中醫的經絡系統包含的範圍非常廣大,甚至可以說中醫的治療理論就是建構在經絡系統上的。因此我會將範圍縮小,在這邊要提的是經絡系統裡面的經筋系統。
中醫經絡系統至少可以再拆成皮部、經筋、正經、經別、絡脈跟奇經等系統,而每一個系統都再各自掌管身體的某些組織,而且可以再跟十二臟腑分別配合,而起到上病下治甚至左病右治的治療方法。而經筋基本上就是中醫經絡系統裡面主要掌管肌肉筋膜的系統,因此所有屬於肌肉筋膜的症狀都可以用中醫的經筋概念去治療。例如五十肩、網球肘、腕隧道症候群、肩頸僵硬、胸廓出口症候群、彈響髖、彈跳膝、腳踝扭傷、坐骨神經痛…等等。
而由於經筋系統是建構在經絡系統之上,因此某些看起來似乎只是筋骨反覆受傷的症狀,有時其實是內部臟腑出狀況的訊號。例如後背痛、下顎痛跟頸部不舒服,有些人可能以為只是落枕而已,但這時如果能從經筋著手搭配經絡概念來思考與處理,就可能聯想到心臟病的問題,可以盡早讓個案去注意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當然也有機會可以將輕症消除、重症減輕。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要跟大家分享。很多個案都會說:我之前這樣做都沒事,為何現在就會受傷?關於這個問題,我同樣再一次的拿王建民受傷的例子來提醒大家。王建民腳受傷前不也是一樣的投球,腳受傷後也一樣的投球嗎?為何腳受傷後投球的球速就出不來了呢?而為了讓球速提升,因此更加使勁的用肩膀的力量去投球,當然就出現做一樣的動作,卻導致肩膀受傷的情況了。
因此在筋膜理論或經筋系統的觀念裡面,身體各部位的軟組織是互相牽連影響的,如果你發現即使做一樣的事情,但整體表現卻比往常來的退步時,小心,你身體某部分的軟組織可能已經受傷了!此時應該盡快尋求專業的醫療人員來協助找尋病因,並提供正確而適當的治療。甚至在症狀痊癒後,也建議應該遵從醫療專業人員的指示,循序漸進的增強肌肉的肌力與耐力,同時提升不同肌肉間的協調性,避免再次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