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如此一來,個案永遠拿不到療癒自己的那把鑰匙。因為第一種情況是醫生拿著鑰匙不放,而第二種是個案自己把鑰匙送給醫師。但這兩者都不是我想要的,我心中理想的中醫是一個養生的學問,是一個每個人都應該要能孰悉且運用自如的學問。而且真正的中醫原本就涵蓋了身心靈的層面,例如身體病痛的療癒,情緒面的療癒,甚至連意識層面都有提到。在黃帝內經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就有一段話:「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段話不就把身心靈的養身大法都已經涵蓋了嗎?而最後那一句「病安從來」不就是結論了嗎?而要能真正做到這段話,不就只有個案自己嗎?
那個案要如何才能拿回自己的鑰匙呢?只有將專注力放回自己的身上。藉由不斷的關注自己,覺察自己的一舉一動,覺察身體與外界的對應,覺察出這互動間的因果關係,然後將因給排除,果便會自然不見。果是由因來的,只處理果卻不去在乎因,那果將會一直出現。例如可能一開始在膽,然後把膽切除;就出現在盲腸,再把盲腸切除;換出現在胃,又把胃切除;轉換到大腸,再把大腸切除…,這不就是一個鴕鳥心態嗎?反正看不到就表示不存在,反正切除了,就不會再有那個疾病!但原因呢?原因依舊存在!
那要如何將專注力放回自己的身上?大部分的人一開始都不容易,這時就需要有人帶領著提問。因此我常會一直問”還有甚麼問題嗎?”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會受制於過往的制約,而反射性的回答沒有。但還是有人會提問,只不過在這些會提問的人當中,絕大部分的人還是沒有把覺察放回到自己的身上。他們常會問:某本書說了某個觀念,這是對的嗎?不然就是問:網路上說某種東西不能吃,這是對的嗎?也有可能問:中醫真的比西醫好嗎?…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但是沒有一個問題是他自己的親身經驗,當然也代表他還沒有回歸到自己身上。
不管書怎麼寫,只要你還沒有去親身經驗,那都只是那個作者的經驗,甚至只是作者的推理。不管我的回答是贊成或者反對,不管我如何的引經據典,只要你沒有親身去經驗,你心中的問號肯定依舊存在,所以你會繼續問其他的醫師,其他的心靈導師,但你也就只能繼續提問,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那個觀念、那個知識到底在你身上適不適用。而關於中醫好還是西醫好的論戰其實也沒必要,因為真正決定哪個技術好的重點不在那個技術上,而是施行那個技術的人。就像爭論楷書漂亮或行書漂亮是沒意義的,一個只會寫行書卻不會寫楷書的人,當然就說行書漂亮啊,反過來也是如此。
所以還是聚焦回自己的身上吧,提問在你自身身上的經驗,提問在你自身身上的問題,然後我會引導你去專注與覺察這些問題,我不一定會直接告訴你答案,因為那個只是我自己到目前為止所經驗到的答案,不一定完全適合套用在你的身上。你需要的是找尋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全然接受我的答案,不然你一樣是將鑰匙交給了我,而那絕對是不會被我允許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