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四季的歸類中夏天屬心暑火,
而在五行中火是土之母,在陽亢達到極至之後,宇宙的法則就是陰的產生。
這時就像乾裂的大地需要雨水的滋潤,才能讓萬物繼續的蓬勃生長,
如果繼續的乾旱將會導致春生夏長的萬物突然大量枯死。
而這也是為什麼說暑必兼濕了。
因為這時的雨水一接觸到乾裂的大地將瞬間化為水氣,
這樣的反應可以將地表的火熱之氣給消散,
並藉由地氣上為雲再轉化成天氣下為雨,讓整個自然界的循環再度恢復生機。
但這時的雨水絕不能是雪水,不然萬物也將因此而生病或者死亡。
回到人體上來看,這時最消暑的方式就是吃一些甘寒微苦的食物或者中藥,
藉由甘補脾,寒勝熱與苦燥濕的作用,可以將身體內的溼熱邪給排出體外。
但如果這時有人選擇喝冷飲與吃冰品,
這在中醫來講算是吃進過量的寒濕之物了。
大家想一想,在炎熱的夏天如果來一場午後雷陣雨,為什麼會覺得舒服呢?
原因就在於熱與水作用後的濕很快的上升產生對流了,
但如果那個濕氣沒有辦法立即上升的話,
是不是就有很多人會覺得更加悶熱不適呢?
對應到人體上也是如此,陰與陽之間必須是可以互相交替循環的,
而身體內水氣的蒸騰靠的就是陽氣。
前面提到當陽氣太過時會產生火熱的症狀,但只要補充適量的陰液進來,
這時的陽亢就會緩和下來,而變成適當提升濕氣的動力。
而這些濕氣經過陽氣的提升作用後,
就會到中醫的肺然後敷布到體表,變成流汗的現象。
這就是人體自然在面對陽熱時的反應。
但這時如果喝了太多的冷飲與冰品,身體內的陽氣就會從過剩轉為不足,
而且產生的濕氣會比剛剛所描述的還來的多,
在濕氣更多卻陽氣不足的情況之下,這些濕氣就無法上升到中醫的肺,
而只能停留在中醫所謂脾土的位置。
這時由於脾土受到濕氣的佔據,
則在脾土之上的心肺之陽,就無法得到足夠的陰液而下為雨;
而在脾土之下的肝腎之陰,也因為沒有足夠的陽氣來產生蒸騰的作用,
造成身體內氣的運行受阻。
這樣的一個體內環境就很像所謂的沼澤區域,進而產生所謂的疫癘之氣。
這時脾土因為被濕氣所困,就會變成像爛泥巴一樣,
既無法消化吸收新吃進來的食物,當然也就沒有多餘的能量可以提供給身體的其他臟腑。
這時表現在外的症狀就會有食慾不佳、沒有精神(因為脾濕);
頭暈想吐(心肺之火上炎);拉肚子、腰腳無力(肝腎之陰下陷)…等等的症狀,
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症狀呢?
不知情的人也許會以為自己吃到不乾淨的東西,
但事實上卻是因為用了不正確的方式消暑造成的。
也因為主要的濕氣都堆積在中焦的脾胃,
在長期日積月累之後也很容易在身上有游泳圈的產生。
對於這樣的情形,就我臨床的經驗上發現,
可以藉由加強帶脈的疏通來改善上述的症狀。
而為什麼是帶脈呢?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帶脈是人體所有經脈中唯一一條橫著走的經脈,
也由於他橫越過整個身體的中心,所以就把所有的經脈給切成上下兩半,
因此當帶脈不通時,就很容易造成經絡上下之氣不相交通的症狀。
而第二個原因:因為帶脈所在的位置在身體的中心,也就是約略在脾胃之處,
因此帶脈之所以會不通,最主要的原因就在脾濕的產生。
那要怎麼自己通帶脈呢?
其實很簡單,只要將雙手掌跟的位置貼在兩側腰際,
然後依順時針或者逆時針的方向按摩帶脈即可。
一般建議順時針與逆時針的次數要相同,
而且高度大約與肚臍平(或距肚臍往上或往下各三吋亦可),
除非有特別要補或瀉的體質,但那需要參考身體的其他症狀,因此會建議詢問專業人員。
只要在這三個節氣的時間內(大約45天),每天幫自己的帶脈做按摩各50次,
相信有很多人就會發現游泳圈不見了。
當然大家還是要注意一個觀念,
不管是服用甘寒微苦的食物或藥物,或者做剛剛提到的帶脈按摩,
這都只是在增強身體排除因為錯誤消暑所造成的水濕之氣,
更重要的是要讓身體不要產生過多的濕氣。
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口渴時,小口小口喝著室溫的開水,
並盡量讓自己所楚的位置能保持在通風的環境。
關於上述的這些觀念,有很多是黃帝內經裡面的觀念,
但也有很多是我在這兩三年藉由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所得到的經驗。
會是在最近兩三年,主要是因為有靈氣的幫助,
藉由保持在“覺知”的情況下做靈氣的自我療癒,
讓我對於身體內氣的運行有比較深刻的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