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療癒包含三個層面:身體、情緒與意識三者中以意識層面為療癒最終之目的,因為所有的療癒皆須被療癒者主動且有意願的參與,在此我提供四種自我療癒課程的教授: 擴大療癒法一階工作坊 臼井靈氣工作坊

亢達里尼靈氣工作坊雪白治療系統工作坊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其實你可能不用吃藥1

七月中我開了一堂關於傷寒論的課,
也藉這個機會再詳細的去認識、了解,並讀了張仲景的傷寒論,
當然我讀的版本是醫宗金鑑的傷寒論。
張仲景所寫的傷寒雜病論這本書,從漢朝之後的歷代醫家,
有非常多都有對這本書做註解。
甚至有些醫家,會有一些相反不同的看法。
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張仲景只寫了某些關鍵的字句,
或者某些醫家在他所處的區域,因為患者在所謂邪氣入侵的方面不盡相同。

例如同樣是發燒的症狀,有風邪發燒、有寒邪發燒,
也有所謂的熱邪、溫熱邪、暑濕邪…等等之類的發燒。
但張仲景只寫了一個發燒,即所謂的發熱症狀,
當然如果在北方以風寒邪為外邪的醫師們,
就會認為需要去用溫熱的藥、辛熱的藥來發散風寒邪氣。
但如果是屬於像長江流域以南這一邊,
以暑濕邪氣、暑熱、火熱邪氣為主所造成的發燒,
那這個區域的醫家們就可能會認為需要用辛凉的藥,來做為除熱的用藥。
甚至當患者的熱再高一點,以現在的溫度計來說,
例如像38度半以上的高燒,可能就需要用到苦寒瀉火的藥。

但張仲景當初並沒有寫明他的病邪是什麼,
我們只能去推論以他所居住的地方,原則上應該是以風寒邪氣為主。
但是有沒有可能是暑熱?當然也有可能,因為在其他章節有提到。
既然傷寒雜病論這一本書有非常多的醫家,有非常多不同的見解,
但是現在的醫師國家考試基本上不考申論題,
而是選擇題或者問答題,這就會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等於說我今天考的是醫宗金鑑的傷寒論,
那我的注解跟我的認知只能跟醫宗金鑑上所出現的醫家相同。
如果我選取了其他醫家的見解,
剛好跟醫宗金鑑的見解相反或不同,這就會變成錯誤的答案。

但是大家必須知道,從漢朝以來一直到現在的民國,
大約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時間,這兩千年中出現的醫家非常的多,
而其中可以被我們後世所認可與推崇的醫家卻是少之又少的。
但在這些醫家之中,卻有可能出現看起來矛盾或者衝突的見解,
這是因為他們對於邪氣的看法不一樣,對條文的認知是不太一樣的。
像我這次在上傷寒論的時候,
我發現確實我的某些見解,也跟醫宗金鑑的傷寒論不一樣。

在醫宗金鑑傷寒論太陽上篇裡面,
張仲景有寫到所謂的不需用藥,患者自己就會好的條文。
例如條文八:“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這個條文整句都是張仲景寫的,而醫家就註解說:因為條文有寫到欲自解,
所以這個症狀有可能會自己好。但是在患者自己好之前會出現煩躁的症狀。

因此當你看到一個患者感冒又有煩躁的症狀時,
這時要用什麼藥?還是不需用藥他自己就會好呢?
張仲景就說:我們可以先把個脈。
如果發現他的脈是浮的,那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患者接下來會有出汗的症狀,
以便將造成感冒的風寒邪氣解除掉,這個就是醫家所謂:邪正相爭,作汗之兆
這個情形就有點像另一位醫家程知所說的:‘天地鬱蒸而雨作,人身煩悶而汗作。’
當天氣非常的濕悶時,我們便會去預測接下來可能會下雨。
例如在下午後雷陣雨之前,我們會覺得整個外在環境非常的濕悶不舒服。
這是對應到大自然界的情形。而如果對應到人的身上來看,
當人體會覺得煩悶的時候,通常是要有流汗的現象出現了。
這時如果他剛好有感冒,且脈像又是浮的,
那他在煩悶之後可能就會流汗,接著感冒與煩悶的症狀就解除了。

在條文九的地方張仲景說:“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
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
這邊提到一個人生病了六、七天,代表已經感冒很久了。
突然出現整個人煩躁、甚至嘴巴沒有辦法講話,
這邊指的不能講話應該是不欲言,即不想講話而不是真的不能講話。
如果醫家把了脈,發現患者不管是手或者是腳的脈象都是浮的且有力量的,
那張仲景認為,雖然這個人看起來煩躁不安,甚至嘴巴沒有辦法說話,
但不用擔心,病會自己好的。

爲什麼?因為這個患者已經生病六、七天了,
這麼久的病程,當然身體一定會虛,所謂久病正氣虛。
此時身體出現正邪相爭,邪正俱實,爭勝作汗之像。
導致患者會出現身體煩躁不安,且非常不舒服的症狀。
這時的病人當然不想講話,甚至你問他話,他也不想回答你。
但是沒有關係,張仲景幫他把完脈之後,
發現他的脈象是浮的,認為他會自己好,不須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