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衣的發明應該超過十年了。近幾年即使疫苗普及,但感冒或者流感的人不僅沒有減少的趨勢,甚至每年染病人次還有越來越多的現象,我常常在想是否發熱衣在這邊貢獻了不少。
由於我比較注重保暖,因此冬天時常常穿的跟頭熊一樣。後來發熱衣的廣告打得凶,而且摸起來也非常的薄,因此大約十年前我也跟風的買了幾件發熱衣。但是我只穿了不到五次吧,我就將發熱衣束之高閣了。因為我發現他反而很容易讓我感冒!
單聽”發熱衣”這個名詞,會讓人誤以為這件衣服可以發熱,但其實他只是把人體的熱保留下來而已,作用跟厚重的衣服或者羽絨衣一樣,只是他很薄而已。所以發熱衣根本無法發熱(關於這點,是否有廣告不實或者誤導消費者的嫌疑),只能保暖而已(應該叫保暖衣或蓄熱衣吧)。但是說到保暖,其實單穿它的保暖效果很差,在發熱衣的外面還是需要一件毛衣或者羽絨衣,才會有保暖的效果。
記得當時我將發熱衣當睡衣穿,蓋上被子確實覺得身體熱起來,但是當我把手伸出被子外面時,我真懷疑我是穿長袖衣服睡覺的嗎?在被子外面的手臂根本是冰的。如果我沒記錯,第一次穿發熱衣睡覺的隔天我就著涼感冒了。但我沒有馬上下結論,因為可能我本來就要感冒了,只是恰巧我又穿了發熱衣睡覺而已。
因此後來我又試了第二次,還是一樣的情況,只要沒有被子蓋著的地方,感覺就跟沒穿衣服一樣,比普通的衛生衣保暖效果還差。因此在試了幾次之後,我就將它們送人或者束之高閣了。
直到今年冬天的東京行,因為東京天氣冷,所以我太太就想去uniqlo買發熱衣。到了那邊,我發現有標示”超極暖”的系列,是它們最新保暖的發熱衣,我摸了一下材質,比之前的發熱衣厚了一些。我想那就試試看吧,因此就買了一件。不過由於我之前領教過發熱衣的”致感”威力,因此我是回到台灣才穿的。而我太太是當晚就穿了。
在日本的飯店可能是暖房空調還不錯,因此我太太沒有感覺到太大的困擾。但回國後我們去了一趟司馬庫斯,那邊的飯店沒有暖房空調,只有電熱毯。在那邊住了兩夜,每天夜晚的溫度大概只有2度左右,跟東京不相上下。因為真的太冷了,所以我太太就穿著”超級暖”發熱衣睡覺。在棉被與電熱毯的助威下,發熱衣真的是超級暖,但是只要把手伸出被子,那隻手沒多久漸變的超級冷。因此我太太根本無法好好睡覺,半夜只好起來換上普通的衛生衣才能入睡。
最近又查了一下關於發熱衣的注意事項如下:第一,發熱衣如果常穿洗,壽命大概只有三年,超過三年的蓄熱效果就會下降。從這邊來看,普通的衛生衣似乎更為環保。第二,發熱衣不適合在運動時穿,因為大量汗水會留在纖維內排不出去反而覺得冷。因此穿著發熱衣後要祈禱天氣不能變化太大,或者不能突然跑步趕公車,不然發熱衣就要變成蓄冷衣了。第三,發熱衣需要穿在最裡層,但是如果皮膚狀況不好的人(包含容易出汗、容易出油、皮膚乾燥…等等),因為可能會讓皮膚狀況變糟,因此也不建議穿著。但普通衛生衣好像沒這個問題。
其實我很好奇台灣的環境是否適合穿發熱衣。因為發熱衣的原理是將身體散發的水蒸氣保留下來轉化為熱能,但是如果流太多汗(超過該件發熱衣纖維負荷水蒸氣的能力),則發熱衣就會因為潮濕而失去蓄熱功能,反而會覺得冷。台灣的環境是濕熱環境,跟日本比起來即使冬天也沒多少時間是乾燥的。加上身體熱原本就容易流汗,在台灣穿上發熱衣來保暖時,早晚的溫差跟趕一下公車,身體流汗的程度與機會肯定比日本環境來的多。因此在台灣穿發熱衣需要注意的眉角是更多的。
從這邊也剛好可以再次提醒大家覺察的重要性,很多人喜歡說”為什麼日本人可以…或者為什麼歐美人可以…,都沒事”。首先,台灣的氣候環境跟日本或者歐美是不同的。其次,台灣人的飲食口味相對於日本或者歐美也有很大的差異。最後,你確定他們真的都沒事嗎?如果真的都沒事,為何西醫會說:因為飲食西化的緣故,所以得到大腸癌的比例攀升,有追上歐美的趨勢。又或者,為何日本有花粉症的人那麼多?歐美會有極端過敏致死的案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