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東方與西方居民因為生活環境還有飲食習慣的不同,
所以會產生不同的疾病,進而用不同的方式做治療後,
接下來岐伯談的是北方的治療方式。
岐伯曰:“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
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在中醫的養生觀念中,有所謂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這樣的觀念不只是古人對一年四季的觀察,也能對應到地理環境上。
例如中醫說東方對應春天,而東方為天地之所始生,講的正是春生的現象。
而西方對應到秋天,因為西方環境有收引之象,對應到秋收的理論。
而南方對應到夏天,因為南方陽氣盛,各種植物生長茂盛,即對應到夏長的觀念。
最後北方因為天氣嚴寒如同四季的冬天,而在冬天時萬物多停止疏發陽氣,
故草木不生,動物多冬眠或減少活動,即對應到冬藏的觀念。
因此岐伯說:北方多冰天雪地的環境,氣候嚴寒,
好似一年四季中冬天閉藏的氣象。
由於在地理環境上也多地勢偏高,所以居民也是倚陵而居。
也因為北方環境酷寒,無法在固定的區域耕種,
所以北方的居民多以游牧為主,因此必須經常住在野外。
而在飲食上就會以肉類或乳製品為主食。
由於外在環境多寒冷,加上飲食多以乳肉類為主,
所以容易生脾胃脹滿之病,故治療宜用艾灸來暖氣散寒。
因此艾灸這一類的治療方式是從北方傳入中國的。
一般人很常講針灸且以為這就是所謂的扎針治療,
但在看過黃帝內經的這一段文章後,
大家應該就知道針灸其實指的是兩種不一樣的治療方式,
而且在遠古中國時還是來至於不同的地方。
灸其實就是所謂的艾灸,將艾草點燃後,放在特定的穴位,
藉由艾草溫補行氣血的作用,將特定堵塞的經絡疏通,以達到治療的效果。
最原始的艾灸是直接將艾絨放在皮膚上然後點火,
因此容易有皮膚燙傷的情形。
雖然這樣的治療方式在目前很難被大部分人所接受,
但在遠古時候,確實有艾燒至灸瘡產生才會有療效的說法。
爲了避免艾灸的燒燙傷,後來多會在艾粒與皮膚之間放上一層東西。
而且這一層東西還會因所要治療的疾病不同,而選用不同的藥材,
相較於上述將艾粒直接放在皮膚上的灸法,稱為直接灸,
有隔一層東西的就稱為間接灸。
最常見的間接灸法是隔薑灸。
由於薑有溫胃散寒的作用,而艾絨有溫經行氣,逐寒定痛的作用,
因此合併兩者使用可達到治療脾胃虛寒,以及驅除風寒濕痺的效果。
當然,如果可以再搭配上相對應的穴位效果會更加顯著。
而因為疾病原因的不同,所以在藥物的選擇上也會有所不同。
除了最常見的薑片外,還有蒜片或附子片…等等。
另外還有隔鹽灸,這個灸法只會用在肚臍上,對於腹痛下痢有良好的效果。
而除了隔著藥物灸之外,也有藉著針力將氣下傳至體內的針上灸。
而對於怕燙且怕針的人,目前也有所謂的溫灸器可以使用。
不過溫灸器相對於前面的灸法來說,效果會比較慢,
單次治療的時間也會比較久,不過優點是每個人都可以在家自行做灸的療法。
而除了直接灸與間接灸之外,還有第三種灸法稱為藥灸法。
藥灸法是將藥物與艾絨混合製成藥條,
在要施灸法的穴位上舖上紙或布五、六層,
然後將點燃的艾條按壓於穴位上,等火滅後剪去灰,
再點燃艾條再按壓,如此反覆幾次。
另外也有人單用艾絨捲成條狀,於穴位處上下移動的燻灸,
由於動作如同麻雀啄食食物,又名雀啄灸。
上述的灸法都是依據每個患者不同病因,以及臨場情況所演化出來的治療方式,
因此在施用時,可以依患者不同的情況而斟酌使用灸法的技巧。
由於艾絨藥物的特性,加上這個療法是從北方傳入中國的,
因此對於以風寒邪氣為主的疾病效果顯著。
目前對於過敏的治療最流行的就是三伏貼,而三伏貼的原理即是用溫熱的藥物,
在外界環境也是陽熱時,在相對應的俞穴貼上藥物,
藉由藥物與外界環境之熱,來治療體內之久寒疾病,
即所謂“寒病熱治”,或‘冬病夏治’。
但以我個人的經驗,其實灸法對於這一類的疾病也有很好的效果。
只要確認自己的身體屬於寒性體質,或者疾病的病因是風寒邪,
就可以自行在相對應的穴位上做灸法,不需受限於某個節氣才能施作。
不然冬天時就已經氣喘發作到快要掛點的患者,
聽到醫生說要等到夏天才能治療不是很不可思議嗎?
依我的經驗,只要能確認疾病的病因與病機,再搭配上適當的補泄原則,
不管是刮痧或者藥物還是艾灸,都可以達到治療各種疾病的效果。
只是每種療癒方式各有他們療效最顯著的適應症,
因此適當的使用各種療癒方式,不要因為自己的不懂或誤解而排斥,
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