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經文,可以看成是中醫列舉出天地與人體之間的相互對應關係。
經文中會提到很多的人體臟腑,或者是筋肉血脈的名詞,
因此我必須再次提醒大家,黃帝內經大約是三千年的著作,
而現在西醫的翻譯用詞是這一兩百年的事,
因此千萬不能用西醫的解剖觀念,來評論內經的生理邏輯。
不然將永遠無法理解中醫的精髓!
先將一段經文摘錄於下: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
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
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
我簡略的翻譯這段經文於下。黃帝問:聽說上古的聖人在講解人的形體時,
都會分別列舉五臟六腑的位置,並指明經絡的循行,還有穴道的部位及其名稱。
另外也會提及四時陰陽變化的常規,及陰陽表裡互相對應的關係。
這樣的說法對嗎?
岐伯在聽到黃帝的這個問題之後,不是簡單的回答是或不是,
而是把天地四時與人體陰陽之間等等的關係,再次簡化的說明。
我首先摘錄第一段經文如下: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
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在大自然之中,只要吹起東風,就代表萬物要開始進入萌芽的春天。
因此經文說東方屬春,春風一吹,樹木枝葉就開始生長。
而在經文中有一段話很特別,即‘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
這邊的玄可視為微妙深遠的生化動力;
而道是處裡事物的思想方法;化則是生化萬物的物質基礎。
由單字解釋來看,似乎跟東方生風沒什麼關係,
但玄、道、化與東方這四者,都有一個共通的關係,就是初始微細的開端。
大自然因為東風的出現,開始了生長收藏的演變;
天的六氣,也從春風一吹,開始了風熱濕燥寒的變化;
對應到人體則是筋脈肉皮骨;對應到大地則是木火土金水。
且接下來的經文提到‘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
可以發現,在地為化,化生五味;在人為道,道可生智;在天為玄,玄生神明。
地化生五味,在春天對應的是酸味,也就是一般常聽到的酸入肝。
而後兩者在這邊說明起來會比較複雜,
我先引述一段靈樞本神篇的經文,讓大家有個概念。
經文曰:“天之在我者德,地之在我者氣,德流氣薄而生者。
故生之來為之精,兩精相摶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
並精出入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
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這段經文可視為在說明每個人的心靈是如何產生的,
也稍微解釋到天地人三者的起始,與相互間的關係。
接下來其他經文的部份,如:‘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
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與‘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
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這邊也是互相對應的。
兩句經文強調出大自然五味的變化,也會在人體上產生相對應的組織或器官及功能。
而最後的一句經文‘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則在說明外來的六淫與五味,及內在的七情各會傷害到身體的哪些部位,
且利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又如何可以快速的化解這些傷害。
藉由這樣的演變與對應關係,就產生出中醫診斷與治病的邏輯。
從這邊可以發現,中醫的治療方式不是僅有一種,反而是多樣化的。
因此曾有中醫師說:沒有治不好的病!
因為人之所以會生病,是人與大自然之間失去平衡,
只要能找出失去平衡的病因與病機,那所有的疾病就可以治療了,
而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療癒的能力,都存在於自己與大自然之間!
看過東方生風的經文後,再看接下來南方、中央、西方與北方的經文。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
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
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
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
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
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
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
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
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
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
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這邊描述的都是中醫基本五行的對應關係,因此不多做說明。
再看最後的一段經文,摘錄於下:“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這段經文再次強調陰陽的重要。
經文提到,萬物都處在天地之間,而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
氣為陽,血為陰…等等,所有的事物都與陰陽不可分。
另外,除了本質可以分陰陽之外,在作用上也可以分陰陽。
例如中醫說‘左升右降’,因此左為陽,右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等等。
總結來說,所謂陽生陰藏,陽殺陰藏,萬物皆遵循這個規律而由生至死,
因此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皆離不開陰陽。
當然人體也是如此,所謂陽外守,陰內居。
陰能居於體內而不外散,是因為有陽氣守於體外的緣故;
而陽氣能夠在體外運行,是因為有陰氣歸根於體內的關係。
這邊的經文又再次的強調陰陽互相為用的情況,而我也要再次的強調,
中醫的養生或治病,也是遵循這個道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