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療癒包含三個層面:身體、情緒與意識三者中以意識層面為療癒最終之目的,因為所有的療癒皆須被療癒者主動且有意願的參與,在此我提供四種自我療癒課程的教授: 擴大療癒法一階工作坊 臼井靈氣工作坊

亢達里尼靈氣工作坊雪白治療系統工作坊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癌症能不能補?1

提到癌症,每個人都非常的害怕與恐慌。
不管是中醫或是西醫,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一個很好且被認可的治療方式。
西醫的治療原則上,主要以化療、放療及手術三者為主要治療方式。
雖然我目前主要研究的方面以中醫為主,
但我有機會還是會去接觸最新的西醫課程與觀念。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若能將中西醫各自的優點整合起來,對於一般民眾不是更好的幫助嗎?

最近剛好有一個機會,我去聽了幾場關於癌症方面的西醫課程。
其中提到了化療的部分,化療其實比較偏向於使用一些藥物的治療。
這些藥物吃到身體裡面去,會去抑制一些癌細胞的生長,那當然也會有副作用。
例如噁心、嘔吐與掉頭髪…等等。
關於噁心方面,目前都會搭配一些止嘔的藥物來服用。

而關於放療,就一般民眾的觀念,可能還停留在利用放射性元素,
例如鈷60做治療的觀念。
但其實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一部分的放射線治療,
已經慢慢的不再使用這一些含有放射線物質的東西。
而是經由一台直線加速的儀器,來產生有穿透特性的射線。
例如螺旋刀、弧形刀或電腦刀…等等。
這些機器原則上在不使用時是不會有放射線產生的。

不像以前使用鈷60的年代,患者在那邊接受治療會有放射線過量的問題,
連在旁邊操作儀器的醫療人員,也會有過度暴露在放射線的風險。
甚至因為每天上班的關係,那些操作儀器的治療人員所接觸的放射線量,
還比接受治療的患者多。

現在的儀器已經進步到,可以直接針對所謂的患部做放射線治療的處理。
可以定位出部位的深度與寬度,
將照射的範圍盡量的侷限在有癌細胞的區域。
有時某些情況還是需要合併開刀治療。
這是目前我接收到西醫關於癌症治療的一些方式。
那在這邊,其實對於癌症,很多人都會有一個問題就是:
癌症患者能不能補?

一提到中醫,大家會想說患者可以吃補藥嗎?
吃了補藥之後,會不會補到癌細胞上面去?

我在上這個西醫的癌症課程時,他們提供了一個臨床數據說:
「約有四成的癌症患者並非死於癌症,而是死於營養不良。」
聽到這一個數據,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癌症患者到底能不能補?
以目前西醫的營養學觀念來說,他們非常強調癌症患者在可以吃東西時,
盡量的補充營養素,以增加身體的抵抗力,
即使是雞排之類的食物(這是營養師說的)。

因為癌細胞已經會去搶食正常細胞的營養了,
如果這時癌症患者所涉取的營養還更少的話,那正常細胞根本就搶不到營養。
所以如果有人是想要餓死癌細胞的話,
那癌細胞會說:嘿嘿,正常的細胞會先死,因為營養都被我搶過來了!
但癌細胞真的有比正常細胞來的強壯嗎?
就西醫的觀察發現並沒有。
他們發現其實癌細胞比起正常細胞反而是更加脆弱的。
這是以單一細胞體而言,癌細胞會比正常細胞來的脆弱。

我想應該有很多人這時就有疑問產生:既然如此,為何癌症會是不治之證呢?
事實上癌細胞可怕的地方,不在於單一細胞的生命力,
而是他們快數分裂的能力。
假設一個正常細胞可以活十天,那癌細胞可能只能活一天。
但是一個正常細胞在十天之後只會再產生一個正常細胞,而癌細胞卻不一樣。
因為即使癌細胞只有一天的生命,
但是他可能在一天之內就可以生出幾十個或幾百個癌細胞。
因此簡單的說,癌細胞是使用一種所謂的“癌細胞海戰術”。
他的數量就是比你多,這正是癌細胞恐怖的地方。

不是癌細胞死不了,而是他們分裂的速度太快了。
遠遠的勝過正常的細胞。而身體的養分有限、空間也有限。
當這一些大量的癌細胞被產生之後,就會搶食原本屬於正常細胞的營養素。
而因為癌細胞的壽命又比較短,所以在短時間內也會有大量的癌細胞死亡。
這些大量死亡的癌細胞又會產生大量的廢物,
使的該組織的細胞間液更不容易得到養分的供應。

這時我們再回頭討論,癌症患者到底能不能吃補?
西醫這邊的資料告訴我們,癌症患者需要吃的營養一點。
因為即使癌症患者吃的跟以往一樣多,但絕大部分的營養也會被癌細胞搶走。
如果這時反而吃的更不營養的話,那身體的細胞就更不容易得到營養。
這是目前西醫在對於癌症上的一些觀念。
可以用化療、放療為主,盡量把手術切除的區域盡量的縮小,
盡量不要傷害到身體的正常組織。
然後在化療、放療與開刀之後的後續處理,他們是非常強調營養的補充。
因此以目前西醫的營養學觀念,癌症是可以吃補的。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其實你可能不用吃藥3

看完了這四個條文,爲什麼張仲景非常重視病人的病是否會自己好呢?
例如他的條文十五提到:“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癒。”
他爲什會去寫這一些患者會自己好的條文,並特別的強調出來?
重點就是他不希望醫生隨便的用藥來抑制患者的症狀
爲什麼?
因為藥下去了,就一定會有寒熱的屬性,也一定會有酸苦甘辛鹹的氣味,
這些氣味對身體也一定會造成影響。
今天寒的人用了熱的藥病會好,但是寒的人如果不小心用了寒的藥,那病會更重。
陰陽即將平和的人,這時不管是用寒或用熱的藥下去,
都一定會讓即將陰陽平衡的情形給打破。

因此張仲景希望我們不要隨便的用藥,
他在這邊就很強調有些病自己會好的,千萬不要用藥
但是想想看現在我們的醫療環境,就完全不一樣。
如果今天有一個患者過來了,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
哇,怎麼辦?肝病啊!
很多醫家可能不分青紅皂白就認為是肝病。
用藥下去,用強的瀉肝火藥物下去,那病人可能就馬上死給你看!
爲什麼?因為這個患者已經生病了一段時間才會有這些症狀出來,
尤其像條文九提到:病六、七日,大煩口禁不能言,其人燥擾者,
這個西醫一看到說不定會認為這個人有躁鬱症,然後就用鎮靜劑下去。

而鎮靜劑的作用就中醫來看還是算瀉火的用藥。
所謂的瀉火藥就是寒的藥,所謂的正氣即脾胃之氣。
脾胃之氣需要的是溫暖、溫熱的食物,脾胃之氣是不喜歡寒冷的東西,
所以在中醫裡面很強調,盡量不要吃生冷的東西。
例如我們在看張仲景於桂枝湯的服用上有所謂的禁忌,
“禁生冷、黏滑、酒酪、臭惡、肉麵、五辛等物。”爲什麼?
簡單來說,這些東西會損傷胃氣。
所以如果可以,這些東西不要過量,過量就容易傷胃氣。

生的東西、屬性冷的東西不要吃,這叫生冷。
而什麼是黏滑的東西?即油脂類的東西,這些東西當然也是不容易消化的。
而酒或乳酪都屬於發酵過的東西,這些對胃來說都不好消化。
而且酒還是所謂的濕熱之品,
在中醫的觀念裡,脾喜燥惡濕,因此不喜歡溼熱的東西。
如果吃了太多溼熱的東西,會造成脾氣的運化異常,
因此不建議喝酒及吃乳製品。
至於臭惡的部分,當然酸臭的東西就不要吃啦。
或者一些炮製過的東西,或者調製過的東西,
味道太惡臭的容易造成我們反胃,這也會傷胃氣,當然不行。

而肉呢,古時候很難得吃到肉,所以肉的價格就貴,但是貴的東西不一定好。
當我們需要時可以補充一些,過量了一樣會傷害我們的身體。
因此如果可以的話,肉類的東西請盡量少吃,
吃太多就像西方人的飲食一樣,大腸癌、盲腸癌、直腸癌…等等之類的症狀,
都是因為肉類東西吃太多造成的。
最後來看麵,爲什麼麵會被禁止呢?
這個部分其實曾過來我這邊調養身體的患者,我都會告訴他們飯是比麵好的主食,
而且更適合台灣的氣候食用。爲什麼?

因為麵在中醫裡的屬性屬溼熱,
在北方的話,北方是乾寒的天氣,吃麵之類的溼熱之品,
正好以濕治乾,以熱治寒,剛剛好是很對症的藥,可以當成平常的食補。
但是如果到了南方來,尤其像台灣屬溼熱的天氣,
外在的氣候已經是溼熱的,這時如果你再吃溼熱的麵,
濕濕相得,熱熱相乘,當然就會有很多溼熱的病產生。
那溼熱的東西跟酒一樣,看到這邊不知有沒有人發現,
越是住在北方或者在高山的民族,他們越喜歡喝酒呢?

因為酒也是溼熱之品,麵也為溼熱之品。
所以在剛生完病,脾胃功能不是很好的時候,麵食請盡量不要吃。
五辛指的就是一些辛辣或者刺激性強的食物,
這些也都會傷害胃氣當然就不要吃。
這是張仲景希望我們在生病後調養時禁止吃的東西。
從這邊我們知道不管吃什麼東西下去,對身體一定會造成反應
連肉、連麵、連乳酪…等等之類平常所需的食物,都不能吃了,
那用藥下去還得了呢!

一個人已經生病了,其中有一些症狀其實是身體本身的正氣與邪氣作對抗,
就快好了,因此才出現一些煩躁的症狀。
只要等一下流汗出來就會好了,就可以把邪氣趕出身體了。
不知道的醫生或者大多數的西醫,看到患者有煩悶的症狀,
身體的溫度可能有點高,通常這時摸患者的身體,會微微的發熱,
這時就會給退燒藥或者打退燒針。
好啦,退燒藥或退燒針下去,正氣馬上消失,邪氣立即入侵,
這時所有的外在症狀,例如大煩口禁不能言,其人燥擾的症狀全部消失。
這代表病好了嗎?

當然沒有,這是因為正氣不見了,邪氣在身體裡面沒有遇到抵抗,邪氣贏了。
當然就沒有症狀啦。
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會再出現症狀?
等你休息夠了,正氣恢復了,症狀就可能再出來。
這就像很多人說的,他們是‘勞碌命’。
因為上班努力工作、每天熬夜時,身體的正氣不足,
不能與邪氣對抗,所以沒有症狀,看起來身體很健康。
但一等到放假休息時,正氣慢慢恢復到可以跟邪氣對抗了,
症狀就全部出現了。
但仔細去思考,這真的因為他們是天生的勞碌命嗎?

當然不是,這些人其實還是需要休息的。
而且絕對是更需要休息的人。
那休息時出現的症狀要怎麼辦呢?
說實在的,如果是張仲景再世的話,他會繼續給這些人一些補氣的藥,
讓他們把這些症狀徹底的排除出來,然後患者就會自己好了。
大家想一想,爲什麼休息會生病?
爲什麼明明休息會讓體力變好卻會生病呢?
因為那些造成症狀的病邪一直都在你的身體裡面,
這些病邪從沒離開過你的身體。
當一個國家都是土匪時,也等於那個國家沒有土匪了!
因此請不要把自己的身體都充滿邪氣。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其實你可能不用吃藥2

在條文十的地方,張仲景說:“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欲解也。”
這邊以醫宗金鑑的見解認為,當一個人脈和又有大煩的症狀時,
這個人的病會不會自己好是不能知道的。
但因為看到這個患者有目重瞼的症狀,
即眼瞼下垂,眼睛快閉起來的症狀,解釋為陰來濟陽。
而內際黃解釋為胃氣來復,所以患者的病會自己好。這是醫宗金鑑的見解。
但我在看這個條文時,我發現醫宗金鑑的解釋應該是有問題的。
爲什麼?

大家想一想,今天張仲景走到一個患者那邊,或者患者來到他的面前,
張仲景是先把到脈還是先看到他的人?
當然是先看到這個人,看到這個患者非常的煩躁、想睡覺,
而且眼睛在內眼角的眼白還是黃的,看到這麼嚴重的病,
不知道的人可能會誤以為是肝病,屬肝虛火的病。
爲什麼?

因為很多肝虛火的人,他虛火上亢,脾氣就會比較暴躁,
類似這個條文提到的大煩。
再來,肝虛火的人通常都非常的疲倦,有時候會非常的想睡,
也類似這邊提到的目重瞼。
最後看內際黃的症狀,即眼白出現黃色的症狀,也很像肝病的黃膽。
綜合這三個症狀來看,患者很像虛火上亢的肝病,
但張仲景此時沒有急著用藥,而是繼續把個脈,發現患者的脈像是柔和的。
這時就出現一個矛盾的地方了,
外證看起來病的如此之重,但是脈象卻是柔和的,這就不可能是肝病。

因為肝病是屬於長期耗損的慢性病,
病因通常是長期睡眠不足,或者過度勞累造成,
這類患者一定是屬於正氣虛的患者,
那正氣虛邪氣勝的患者,脈象怎麼可能柔和呢?
所以這一定不是內邪。
不管患者僅出現上述煩躁,目重瞼,內際黃的症狀,
還是有夾雜其他的感冒症狀,
沒關係,因為脈象柔和表示病不深,所以會自己好。
這地方我的見解就跟醫宗金鑑不同。

而且如果從張仲景八、九、十三,三條條文來看,我們就可以發現,
其實脈應該是最後再去作診斷的部分,看看他的脈象到底是如何?
例如他的條文十一提到:“問曰:脈病,欲知癒、未癒者,何以別之?
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
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和平,雖劇當癒。”
也就是說,張仲景可能在請教他的老師時問到:
當我們用把脈來診斷一個人的病到底會好或者不會好,是要如何分別?
他的老師跟他說:只要看寸口、關上與尺中三處的脈,
在大小、浮沉與遲數都是一樣的話,也就是脈像是柔和的,
這個時候即使患者有非常嚴重的寒病或者熱病未解,也不用緊張,
因為他的脈像是陰陽和平,即使症狀看起來非常的危急,還是會自己好。

而到底是多嚴重的病呢?如條文九提到的:大煩口噤不能言,其人燥擾。
即整個人煩躁到不能說話,這時有人可能會擔心他是不是要中風了,
因為他不能說話,所以很像中風,這是不是看起來非常嚴重的症狀?
而條文十提到: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恐不恐怖?
當然恐怖啊。因為症狀非常類似虛火上炎的肝病啊。
但是一把脈下去,發現脈都是柔和的,所以他們會自己好。
前面提到,中醫的可貴之處在於每個人的見解可能不太一樣,
雖然醫宗金鑑的解釋我不認同,但是在清朝的那個年代,
那些醫家都是當時頂尖的醫師,絕對不會是一般的江湖郎中。

如果是江湖郎中寫的書,我想當時的皇帝也不會認可的。
因此寫這些書的人都是當時的國醫,
但是他們的見解,有時候可能沒有辦法想的那麼全面。
可是後代卻有可能拿他們的見解來當考試時所謂的標準答案。
只是說實在的,我實在不懂爲什麼目重瞼叫做陰來濟陽,
而內際黃解釋為胃氣來復。
我只記得當時上課的老師提到:目重瞼就是想睡覺了,而煩是陽證,想睡覺屬陰,
因此想睡覺的話就是陰來濟陽,可以達到陰陽和平。
而內際黃,因黃為土之色就是胃氣,而眼白黃了就是胃氣來復。

那已經是十多年前了,那時聽到這樣的解釋我認為這應該是對的,
因為書這麼寫,而且才剛接觸中醫不久,根本不清楚中醫的邏輯,
況且醫宗金鑑又是清朝御定的醫書,既然如此,那書上的答案當然是正確的。
但是到現在,我才發現這是不對的。
開了這一堂傷寒論的課,重新的再去比較之後發現,不應該是如此。
有些東西可能是醫家沒有想的太周全,他們直覺的認為,
仲景先寫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
他就照著這個順序來翻譯這個條文。

但我們必須知道,張仲景是看完患者之後,去回想這個患者的症狀,
再寫出這個條文。
他當然在順序上有可能是顛倒的,甚至也許他想去強調脈和就是欲解,
所以把脈和就移到條文的最前面了。
開宗明義就講脈和,讓其他醫家知道這個患者一定會好,
即使條文後面寫得是這麼嚴重的症狀。
但是後世的人不知道,只想說仲景是如此順序來寫,就按照此順序來翻譯。

只是如果我們再仔細的靜下心好好去思考,
爲什麼中醫診斷的順序是望聞問切呢?
因為當一個患者過來找你看病時,
當患者距離你五公尺或十公尺時,你就已經看到他了。
你可以先看到他的身形、臉色、步態…等等所有的外在現象,這就是望診。
慢慢的患者越走越近,他甚至可以跟你打招呼了,
甚至身體上的汗味或者體味就出來了,
這時醫生就可以用鼻子聞到一些氣味,或者用耳朵聽到一些聲音,
例如是否有咳嗽、有痰或打噴嚏…等等,這就是聞診。
接下來病人坐到你面前了,此時我們就會詢問患者一些問題,
例如問患者哪邊不舒服?這時就是問診了。
將望聞問三診得到的資料綜合一下,最後請患者把手伸出來,
把個脈象看看,比較剛剛看起來很嚴重的症狀,是不是在脈象上也是吻合的?

也應該是如此,所以像條文八:欲自解著,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
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張仲景一定是先看到患者非常的煩躁,但是後來發現患者好了,爲什麼?
因為當初把這個患者的脈象時,發現他的脈像是浮的,
而且後來患者還出現流汗的症狀。
因此張仲景就把這樣的經驗紀錄下來,
認為脈浮而煩躁屬於邪正相爭,是作汗之兆。

條文九: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
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燥擾者,必欲解也。
爲什麼?
當然是張仲景先看到一個人非常的煩躁不安,但是問他卻又不能說話,
這一定是在把脈之前發生的事。
然後從患者家屬那邊得知這個患者已經生病六、七天了,症狀又這麼嚴重,
所以他就把個脈看看這個患者到底怎麼了?
看病情嚴不嚴重?嚴重到哪個程度?
結果一把脈發現手足三部脈皆至,都是浮的,都是柔和有力量的脈,
那表示病邪一定不深。
病邪不深卻有這樣的症狀,因此張仲景認為這個患者會自己好。

解釋條文應該是這麼思索的,
不能說一個病人生病六、七天了,醫家就直接把脈,
發現他的脈象都是柔和有力且是浮的,卻說這樣我不知道會不會好。
再看到患者的症狀是大煩口禁不能言,其人燥擾,所以結論會自己好。
大家一看都會發現這是不合邏輯的推論與翻譯,
但爲什麼條文九不是用這個順序來解釋,
而條文十卻用這樣不合邏輯的順序來解釋呢?
顯然醫家有一些錯誤與矛盾的地方。
我們在看這些醫書的時候,需要前後比較,
加以連貫的整合,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其實你可能不用吃藥1

七月中我開了一堂關於傷寒論的課,
也藉這個機會再詳細的去認識、了解,並讀了張仲景的傷寒論,
當然我讀的版本是醫宗金鑑的傷寒論。
張仲景所寫的傷寒雜病論這本書,從漢朝之後的歷代醫家,
有非常多都有對這本書做註解。
甚至有些醫家,會有一些相反不同的看法。
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張仲景只寫了某些關鍵的字句,
或者某些醫家在他所處的區域,因為患者在所謂邪氣入侵的方面不盡相同。

例如同樣是發燒的症狀,有風邪發燒、有寒邪發燒,
也有所謂的熱邪、溫熱邪、暑濕邪…等等之類的發燒。
但張仲景只寫了一個發燒,即所謂的發熱症狀,
當然如果在北方以風寒邪為外邪的醫師們,
就會認為需要去用溫熱的藥、辛熱的藥來發散風寒邪氣。
但如果是屬於像長江流域以南這一邊,
以暑濕邪氣、暑熱、火熱邪氣為主所造成的發燒,
那這個區域的醫家們就可能會認為需要用辛凉的藥,來做為除熱的用藥。
甚至當患者的熱再高一點,以現在的溫度計來說,
例如像38度半以上的高燒,可能就需要用到苦寒瀉火的藥。

但張仲景當初並沒有寫明他的病邪是什麼,
我們只能去推論以他所居住的地方,原則上應該是以風寒邪氣為主。
但是有沒有可能是暑熱?當然也有可能,因為在其他章節有提到。
既然傷寒雜病論這一本書有非常多的醫家,有非常多不同的見解,
但是現在的醫師國家考試基本上不考申論題,
而是選擇題或者問答題,這就會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等於說我今天考的是醫宗金鑑的傷寒論,
那我的注解跟我的認知只能跟醫宗金鑑上所出現的醫家相同。
如果我選取了其他醫家的見解,
剛好跟醫宗金鑑的見解相反或不同,這就會變成錯誤的答案。

但是大家必須知道,從漢朝以來一直到現在的民國,
大約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時間,這兩千年中出現的醫家非常的多,
而其中可以被我們後世所認可與推崇的醫家卻是少之又少的。
但在這些醫家之中,卻有可能出現看起來矛盾或者衝突的見解,
這是因為他們對於邪氣的看法不一樣,對條文的認知是不太一樣的。
像我這次在上傷寒論的時候,
我發現確實我的某些見解,也跟醫宗金鑑的傷寒論不一樣。

在醫宗金鑑傷寒論太陽上篇裡面,
張仲景有寫到所謂的不需用藥,患者自己就會好的條文。
例如條文八:“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這個條文整句都是張仲景寫的,而醫家就註解說:因為條文有寫到欲自解,
所以這個症狀有可能會自己好。但是在患者自己好之前會出現煩躁的症狀。

因此當你看到一個患者感冒又有煩躁的症狀時,
這時要用什麼藥?還是不需用藥他自己就會好呢?
張仲景就說:我們可以先把個脈。
如果發現他的脈是浮的,那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患者接下來會有出汗的症狀,
以便將造成感冒的風寒邪氣解除掉,這個就是醫家所謂:邪正相爭,作汗之兆
這個情形就有點像另一位醫家程知所說的:‘天地鬱蒸而雨作,人身煩悶而汗作。’
當天氣非常的濕悶時,我們便會去預測接下來可能會下雨。
例如在下午後雷陣雨之前,我們會覺得整個外在環境非常的濕悶不舒服。
這是對應到大自然界的情形。而如果對應到人的身上來看,
當人體會覺得煩悶的時候,通常是要有流汗的現象出現了。
這時如果他剛好有感冒,且脈像又是浮的,
那他在煩悶之後可能就會流汗,接著感冒與煩悶的症狀就解除了。

在條文九的地方張仲景說:“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
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
這邊提到一個人生病了六、七天,代表已經感冒很久了。
突然出現整個人煩躁、甚至嘴巴沒有辦法講話,
這邊指的不能講話應該是不欲言,即不想講話而不是真的不能講話。
如果醫家把了脈,發現患者不管是手或者是腳的脈象都是浮的且有力量的,
那張仲景認為,雖然這個人看起來煩躁不安,甚至嘴巴沒有辦法說話,
但不用擔心,病會自己好的。

爲什麼?因為這個患者已經生病六、七天了,
這麼久的病程,當然身體一定會虛,所謂久病正氣虛。
此時身體出現正邪相爭,邪正俱實,爭勝作汗之像。
導致患者會出現身體煩躁不安,且非常不舒服的症狀。
這時的病人當然不想講話,甚至你問他話,他也不想回答你。
但是沒有關係,張仲景幫他把完脈之後,
發現他的脈象是浮的,認為他會自己好,不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