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療癒包含三個層面:身體、情緒與意識三者中以意識層面為療癒最終之目的,因為所有的療癒皆須被療癒者主動且有意願的參與,在此我提供四種自我療癒課程的教授: 擴大療癒法一階工作坊 臼井靈氣工作坊

亢達里尼靈氣工作坊雪白治療系統工作坊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陰陽別論心得分享1

陰陽是中醫的重心,我們看到目前已經看過六篇經文了,現在要進入第七篇。
而黃帝內經的第五、六、七三篇經文,都是在探討陰陽的問題。
例如第五篇是對陰陽作一些歸類;
而第六篇是加強說明陰陽的分立與結合之概念,
然後也稍微提到一些經脈的觀念。
而第七篇會深入的探討有關脈象陰陽的觀念,
等於是把陰陽與診斷做更進一步的結合。

首先摘錄一段經文於下:“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
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首先黃帝問岐伯:聽說人有四經跟十二從,這各指什麼?
岐伯就回答說:四經指的是人體的四臟,可以對應到大自然的四個季節;
而十二從指的是人體的十二脈經,可以對應到一年的十二個月份,
也可以對應到一天的十二個時辰。
看到這邊應該有人會問,中醫講人不是有五臟嗎?
怎麼只有提到四臟而已?
那這四臟又是哪四臟?為什麼剩餘的那一臟沒有列入呢?

這邊提到的四臟是指‘肝、心、肺、腎’四臟,
而與四季的對應關係分別是,肝應春、心應夏、肺應秋跟腎應冬。
為什麼沒有提到脾呢?
在去年我的一篇文章‘從中醫角度看2010年的健康運勢’中有提到,
中醫以脾胃為主。
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因此脾不單獨對應一個季節,
而是分散在四個季節之中的。
所以在四季的對應觀念上,才沒有脾的出現。

那十二從的對應關係是什麼呢?
十二從講的是人體的十二經脈,
我剛剛提到十二從可以對應到一年的十二個月份。
如手太陰應一月、手陽明應二月、足陽明應三月、足太陰應四月、
手少陰應五月、手太陽應六月、足太陽應七月、足少陰應八月、
手厥陰應九月、手太陽應十月、足少陽應十一月、足厥陰應十二月。

而十二從也可以對應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不過一般在說法上有兩種。
一種是以經脈在身體的循行順序為主,如寅時肺經、卯時大腸經、
辰時胃經、巳時脾經、午時心經、未時小腸經、申時膀胱經、
酉時腎經、戌時膽經、亥時肝經。
另一種是以方位與身體的五臟做對應,例如寅卯對應東方肝木、
巳午對應南方心火、申酉對應西方肺金、亥子對應北方腎水,
而有四個時辰,即‘辰、未、戌、丑’如我在前面提到的,
是屬中央脾土,只是分屬於四季方位之中而已。
雖然看起來有兩種分法,不過就像上一篇經文‘陰陽離合論’所討論的重點一樣,
這兩種觀念的核心思想是一樣的,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
而是如何去看跟思考的問題!

既然十二從指的是身體的十二經脈,
那在這十二經脈上當然還有陰陽之分囉,所以岐伯就說“脈有陰陽”!
脈的陰陽怎麼分呢?簡單講有部位的陰陽,例如寸為陽、尺為陰;
也有脈象的陰陽,如浮為陽、沉為陰,及數為陽、遲為陰;
也有所屬的陰陽,例如腑為陽、臟為陰!
雖然脈有分這麼多的陰陽,但在上一篇陰陽離合論的經文有提到,
陰陽雖然可以細分來看,但整合起來也是要相符合的。
例如陽雖然可以分成陽中之陽與陽中之陰,
但合起來的基本要求還是要有陽的特性!
因此,雖然脈有這摩多的陰陽分別,
但所有的陰陽結合都必須是互相符合,而且是互相平衡的!

所以只要陰陽中有一方失衡,那另一方也就相對的異常了。
例如陽氣太盛,那陰氣相對就會偏弱;
反過來看,如果陰氣過盛,那陽氣也會相對偏弱。
因此經文才會說“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而這也是診斷的重點,
不能只看到太多的那一面,也不能只看到不足的那一面。
每一個人之所以會生病,絕對都是陰陽失衡造成的。
雖然患者只出現陽盛的症狀,但是千萬不要忽略患者也有陰虛的問題

這是中醫陰陽的重點!

接下來經文有提到一句話‘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這邊的陽是指什麼呢?
其實在經文的後面一句有提到,‘所謂陽者,胃脘之陽’,
而胃陽也就是胃氣的意思。
中醫觀念裡,所有吃的東西都會進入到胃,所以稱胃為水榖之海。
而所有吃下去的東西,都會經過脾胃的運化,
進而產生所謂的後天之氣,以養五臟六腑。
所以五臟之脈都需要依賴胃氣而養。

既然有陽那就有陰,對應胃陽之脈的陰脈指的是什麼呢?
內經說陰脈就是真臟脈,也就是沒有胃氣的脈!
既然五臟都需要胃氣來提供養分,而真臟脈代表的是沒有胃氣的脈象,
所以內經說見到真臟脈就代表臟器已敗,屬胃氣斷絕的死症!
再回到上一句經文。中醫認為五臟的脈象會跟四時對應,
例如肝脈微弦、心脈微鉤、脾脈微代、肺脈微毛、腎脈微石。
因此在每個季節,除了本身臟腑的脈象明顯外,
其餘的四個臟腑也都會兼見主該時節的脈象。
例如春天是肝脈微弦,但是在心、脾、肺、腎等四個臟脈中,
也會出現有胃氣的微弦脈。
因此臟有五個,而脈象也有五種,所以經文說會有二十五種陽脈的變化!

這邊再稍為補充一下真臟脈與胃脈的觀念。
大家知道在中醫的五臟各有相對應的脈象,
例如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
而胃脈是一種和緩的脈象。
因此,如果肝脈弦而和緩,就是有胃氣的肝脈;
但如果肝脈弦卻不和緩,那就是肝的真臟脈。

接下來的經文提到,從五臟脈中作觀察,如果有某一臟的胃氣脈失常,
就可以診斷該臟腑有病,即經文所謂‘別於陽者,知病處’。
而如果在脈象中發現,不是只有胃氣失常,而是胃氣完全消失,
僅出現該臟的真臟脈,那就可以判定他的死期了,
即經文所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後面的經文提到‘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這邊的三陽在頭,指的是人迎脈,
而三陰在手,指的是氣口脈即所謂的寸口脈。
人迎是胃脈,而寸口是肺脈,一主陰一主陽,
當陰陽協調時,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
目前一般中醫把的脈多是寸口脈。
但從內經這邊的意思,我們可以發現,
其實內經時代在把脈上,要求的是人迎與寸口脈都要觀察,
而且要注意其陰陽的對應關係是否一致,這樣才能更準確的診斷患者。

既然人迎為陽脈,而寸口為陰脈。
那診斷人迎的胃氣脈,如果發現那一臟腑出了問題,就可以知道病的忌時。
什麼是忌時呢?這邊是用五行的觀念來看的。
例如肝屬木,而庚辛屬金,因金剋木的關係,所以肝病碰到庚辛日就會病危。
但反過來說,水可生木,因此碰到屬水的壬癸日,那肝病就會有轉機出現!
那診斷寸口脈呢?因寸口為陰脈,所以在寸口脈中,
如果發現有某一臟腑的胃氣脈消失,一樣也可以預測他的死期。

而該段經文的最後一句話提到,如果能熟知陰陽之道,
就可以確切的診斷人體的陰陽,進而掌握病的變化規律以及死生之期。
且因為自己就能精確的判斷陰陽,
因此在臨症上就不需要再與其他人討論如何診病及用藥。
我認為這句經文的重點,還是在強調每個人都應該當自己的醫師!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從中醫角度看2011年的健康運勢

標題雖然說是看2011年的健康運勢,不過中醫講的是農曆年,因此也就是兔年。
所以從農曆來看,現在才正月下旬而已喔。
今年是辛卯年,那會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首先一樣是將代表今年兔年的辛卯給分開來看,
辛指的是天干,而卯指的是地支。
在天干地支與五行的對應關係上來看,會有兩種系統。
ㄧ個是屬於五運六氣的運氣學說,另一個是中醫的經脈學說。

以運氣學說來看,在這邊天干的辛,是屬五行中的水;
而地支的卯是屬五行中的木。
另外,在運氣學說中,還將天干分成陽干與陰干,
陽干主歲運的太過,即所謂本氣的流行;
而陰干主歲運的不足,為克己之氣的流行。
今年的天干‘辛’屬陰干,原本辛屬五行的水,但因屬陰干,
所以變成是克水之氣的流行,故可視為水運不及而土運太過。

這邊稍微說明一下運氣學說的概念。
在黃帝內經的生氣通天論中有段經文:“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因此自然界氣候的變化,都會影響到人體陰陽的平衡。
而五運六氣學說,就是在解釋自然界天時氣候的變化,對身體影響的一種學說。
其中五運包含木運、火運、土運、金運、水運,並配上天干來推算每年的歲運。
而六氣是指風、寒、熱、濕、燥、火六種不同氣候,
各配以地支,來推算每年的歲運。

因此就辛卯年來看,有對應到五行的木、水及土,
所以在人體的五臟上,要特別注意肝、脾跟腎的問題
另外,從六氣上來看,則需要特別注意寒、濕之氣對身體的影響
再詳細探討下去,那還可以看前半年與後半年的六氣變化。
像今年的地支是卯,因此可稱為陽明燥金司天,而少陰君火在泉。
而司天指的是上半年,在泉指的是下半年。

在六氣的探討中,還有分主氣與客氣。
主氣依序為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及太陽寒水。
其中厥陰風木對應的節氣是從大寒到驚蟄,而少陰君火是從春分到立夏,
少陽相火是從小滿到小暑,太陰濕土是從大暑到白露,
陽明燥金是從秋分到立冬,最後太陽寒水是從小雪到小寒。
每一年主氣與節氣的對應是不會變的,而會變的部分主要是客氣的部份。
如剛剛提到的陽明燥金司天,與少陰君火在泉指的是卯或者酉年的客氣。

看完外界大自然的五運六氣後,當然還要回來看人體的五行與大自然的變化。
就中醫的觀念,人之所以會生病,
主要是因為天、人、地之間的陰陽失衡造成的。
天主要看的就是剛剛討論的五運六氣,
而地呢,要看的就是每個人所住的地理環境。
例如基隆偏濕、墾丁偏熱、玉山偏寒…等等,
這些外加的地理因素也要考慮在內。
最後還有人的因素!這邊人的因素要考慮的有兩種,
一種是個人的七情六慾;另一種是個人本身臟腑的偏勝情形。

因每個人的七情六慾及所住環境差異較大,所以不在這一篇文章的討論範圍。
這篇主要看的是辛卯年對每個人身體的影響!
而我這次用不一樣的方式來描述,哪些人在哪些節氣時要特別注意保養。
首先討論從大寒到驚蟄這段期間,所主的是厥陰風木之氣,
原本有肝病的人,得到風木之氣的幫助,對病情的改善應當是會有所幫助的。
但因為今年上半年的客氣是燥金之氣,金會剋木,
加上辛卯年是水不足而土太過,不只水不能生木,土也會反侮木,
因此在今年的這段期間,反而要特別注意肝膽之氣的保養。

接下來看從春分到立夏,與小滿到小暑的這段期間。
肝膽有病的人,如果可以平安度過剛剛的四個節氣,
那進入到這八個節氣就會比較安全一點。
因為這八個節氣分屬君火與相火,而火為木的子氣,子氣強就不會消耗母氣,
加上火可以剋金,可以減除客氣對肝膽病的影響。
因此在這八個節氣期間,要保養自己的肝膽之氣是比較容易的。

當時序進入到大暑至白露的期間,這時已經進入下半年了,
卯年的客氣已從原本的陽明燥金轉成少陰君火。
原本大暑至白露的主氣是太陰濕土,而木是可以剋土的。
不過有肝膽病的人,木氣原本就失衡,加上辛卯年是土氣太過,
主氣又是太陰濕土,客氣是少陰君火,火又可生土,
所以土反侮木的情況會比較嚴重。

這邊稍為補充一下大寒到驚蟄,與大暑到白露這兩段期間,肝膽病的差異。
在大寒到驚蟄的期間,是屬於金剋木的情形,
因此這時有肝膽病的人,要特別小心感冒這一類呼吸道系統的疾病。
即使是輕微的感冒都要非常注意,不然很容易造成肺炎與肝膽疾病的加重。
而在大暑至白露的這段期間,是屬於土反侮木的情形,
因此有肝膽病的人,在這段期間對飲食方面要非常注意。
不可吃太多生冷難消化的東西,也不可以暴飲暴食,
因為脾胃肝膽都屬於消化系統,因此很容易就會從脾胃問題,
快速的轉入並加深原本的肝膽問題!

當時序進入到秋分至立冬時,這時的主氣是陽明燥金,而客氣是少陰君火,
雖說金可以剋木,但火也可以克制金,因此有肝膽病的人,
在這段期間只要小心的注意作息的平衡,並不會造成疾病的惡化。
最後看從小雪到小寒的這四個節氣。
這四個節氣的主氣是太陽寒水,而客氣是少陽君火,
水可以生木,而火旺也不會反蝕木氣。
因此有肝膽病的患者,在這個階段也會是比較好調養的。

針對有肝膽問題的人來看,在大寒至驚蟄,還有大暑至白露這兩個時期,
在症狀上會比較嚴重,因此要非常小心飲食與作息。
而在病情的改善方面,因為外界大自然節氣的影響,所以可能會比較不明顯。
而在春分至立夏、小滿至小暑還有秋分至立冬這三個時期,是屬於偏安的情形。
肝膽的病情雖不致大壞,但在療癒的成效上,也不是非常容易就可以看到成果。
在小雪至小寒的這四個節氣期間,會是大自然之氣對肝膽患者有最佳影響的季節。
因此只要能善用這段期間的調理,對病情的改善會大有幫助。

最後補充說明一點,雖然黃帝內經有提到,
某些疾病在某些節氣容易加重,甚至不治,
而在某些節氣會比較好治療,這主要是針對病情非常嚴重的患者所做的評估。
以我上面描述的肝膽病患者,會偏向是肝癌或膽癌之類的患者,
如果只是輕微的肝發炎或膽道阻塞,影響上就不會那麼明顯。
畢竟一個人會不會生病,最主要牽涉的還是自己的正氣問題。
中醫所謂:‘正氣旺則邪不可干。’指的正是這個意思。

因此有肝膽疾病的人,在看完剛剛的分析之後,
千萬不可有等到小雪至小寒才想調養的觀念。
因為正氣太虛的人,在小雪之前如果不重視養生,
一來可能很難撐到小雪這個節氣。
二來在小雪那個治肝膽病最好的時期,也只能做些打好基礎的保養而已!
這豈不浪費了治病的最好時機嗎?
因此我還是建議大家,平時的保養,重於一時的治療!
能夠日日享受健康的話,為何偏要等某個節氣才擁有健康呢?

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別忘了做任何事的初發心

前陣子看了lach部落格裏面的一篇文章,標題是‘驢子’,網址如下http://blog.xuite.net/lachchannel/light/41939318。
當時看了之後深感認同,最近又看了一篇他的文章,標題是‘打工’網址如下
http://blog.xuite.net/lachchannel/light/40563127,又再一次的激盪我的思考!
我相信事情本身基本上是沒有對與錯的,
唯有透過當事者的角度去看,事情才有所謂的對與錯產生。
但很多發言評論的人,其實都只是旁觀者,
他們只看到一部份而非全部,也通常沒辦法看到結果。
如此看來,每個發言者就如同瞎子摸象一樣,
講的都是有憑有據,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驢子的文章中描述到,有一對父子牽著一頭驢子要進城,
但在進城的過程中遇到很多人,有的人笑他們有驢子卻不會騎;
等父子兩人都騎上驢子之後,又有人罵他們虐待動物;
但如果是小孩騎驢,則被罵不知孝順父親;
如果是爸爸騎驢,則被說成虐待小孩,到最後變成父子兩抬著驢走路!
當然看到這邊,一定又有人笑說怎麼這麼笨,
應該是人騎驢,怎麼變成人扛驢呢?
不知有沒有人發現,這對父子要做的事就只是“跟驢子一起進城”,
但卻被路上旁人弄的身心俱疲,動輒得咎!

在打工的文章中,也提到類似的情形。
有人罵大學生打工是笨蛋,那基本上是因為他不需打工的這份收入。
但對於沒錢上大學的小孩,他能不打工嗎?
對於沒錢讀書的小孩,如果你還要他不打工,那他要做什麼?
讀書?不對吧,他就是沒錢讀書啊!
所以他邊打工邊讀書這是非常合情合理,而且要大加讚揚的。
但對於不缺錢的大學生,他們打工就一定是錯的嗎?
當然不是!我想那位說大學生打工是笨蛋的人,他搞錯對象了!
因為打工這件事本身沒有對錯,而有對錯的,是用什麼時間打工?
以及將打工賺來的錢用在什麼事情上?

例如不管是誰,只要是翹課去打工的,基本上就是不對的。
但如果他是利用放假期間打工的話,那有什麼不對呢?
而對於如何使用打工的所得這方面,只要不會影響到學業,
即使拿去吃喝玩樂,有什麼不對呢?
當然這邊有兩個重點,一個是‘量入而出’,
另一個就是不能吸毒…等等之類的。
至於其他的事情,那是他的自由啊,
為什麼非得一定要被限制在一個框框之內呢!?

類似的情形常常發生在你我的身邊,
每個人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一定會有旁人好心的建議,
這時千萬不要被這些建議給混淆了原先的初發心!
例如驢子的文章,重點是進城,至於父子跟驢子要用什麼方式進城,
只要他們三者有共識就好啦。
而打工的這件事也一樣,大學生的本分是讀書,
因此只要能將書讀好,他想不想打工都是他自己的決定啊。
重點是,做事的人要為自己所做的每一個決定“負責”!

不管你想做什麼事,所有旁人的建議都只是‘一個建議’,
要不要做的決定權在‘你自己’!
當你決定採用某個人的建議後,你就必須為這個決定負責,
不能等到事後發現不對了,卻推到當初建議的人身上。
而面對五花八門的建議,該如何去做對的決定,
重點就在“你當初為何想做這件事”?
從初發心去面對每一個建議,然後選出適當的作法努力完成,
並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這才是根本!
尤其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都不盡相同,因此不需去批評他人。

拿最物質面的事來想好了,一個月賺多少錢才夠呢?
有人說三萬、有人說十萬、有人說一百萬,
當然也有人會說越多越好,怎樣賺都不夠…等等。
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重點還是要回歸每個人自己。
不過基本上來看,要賺更多的錢,一定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跟精力。
當你把時間及精力花在賺錢上時,
那你花在其他地方的時間跟精力一定相對的減少了。
所謂“有得必有失”,社會上很多賺了錢卻賠了親子關係;
或者賺了錢卻賠了健康…等等的新聞時有所聞。
怎樣的親子關係與金錢還有健康的比例才是對的?一樣沒有標準答案!

外在社會的誘惑以及評論很多,雖然不滿足是個人進步的動力,
但在一直往外追求無止盡的物質生活時,千萬別忘記自己內在本質的需求!
凡事知足、適當,時時反省自己做每一件事的初發心,
這樣才不會被外在的誘惑與評論亂了思緒
尤其對於金錢,更不能與所做每件事的本質混淆!
例如醫生這個工作的的本質,是治好患者的病,不是賺大錢;
業務員這個工作的本質,是將該產品賣給有需要的人,也不是賺大錢;
餐飲業老闆要注重的,是做出好吃健康的餐點,而不是賺大錢…等等。
賺錢只是努力付出的附加結果,別忘了做每一件事的初發心!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黃帝內經-陰陽離合論心得分享

在談了那麼多有關陰陽的觀念之後,這篇經文仍在談陰陽的變化,
不同的是,在這篇經文中有比較詳細的談論到經脈的部分。
首先摘錄一段經文於下:“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
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
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
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
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黃帝問說:從大自然來看,天是陽,地是陰;日為陽,月為陰。
大自然一年是十二個月,共有三百六十天,這些都跟人體有所對應。
但在人身上卻有所謂的三陰三陽,看起來跟天地的陰陽似乎不相符合,
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說:陰陽是無形的,是一種概念!
凡事都可以再劃分成陰與陽,如同樹狀圖一樣,一可變二,二可變四,四可變八…
以此下去,可以延伸到數千數萬,甚至是數不盡的!
雖然陰陽的變化可以無止盡的延伸,但是它的重點只有一個,
就是“萬事萬物在發展過程中的對立與合一的道理”!
也就是說,雖然陰陽可以無止盡的變化下去,
但是反推回來,最起始的源頭只有一個

大自然表面看起來,是天在上而地在下,相互之間好像沒有任何關係。
但是在這天地之間,卻有一股氣的流動,那就是“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
因為天地之間有這股氣的流動,所以萬物才能在天地之間化生。
接下來有兩個名詞要加以解釋,一個是陰中之陰,另一個是陰中之陽。
地是承載萬物的,那潛伏在地以下未出地面的,稱為陰處,又稱為陰中之陰。
因地與天相對的話稱為陰,但是就地來說又可以分陰陽。
那潛伏在地裡面的,即陰中之陰;而發露出在地面上的,就稱為陰中之陽了。

當天地之間的陰陽相互轉換是平順時,萬物就可以在這規律中正常的發育。
但如果天地之氣的轉換出現了異常,則萬物將會失去生機。
這陰陽的現象不只在大自然中是如此,對應到人身上也是看的到這樣的變化。
既然陰陽分離的話可以演變數千,結合回推卻只有一個道理的話,
陰陽的重點就是在離與合的觀念了。
因此黃帝就問三陰三陽之間離合的關係。

摘錄經文於下:“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
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
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在正面回答三陰三陽離合之前,岐伯先對人體做了一些定義。
首先,就大自然來說,熱為陽而寒為陰;就人體來說,腹為陽而背為陰。
為了讓人與大自然是同方向的,因此岐伯就說:聖人站著面向南邊。
此時人體的前面就稱為廣明,後面就稱為太沖。
此時人面向南方,所以背是向著北方的,而北方屬水,對應到人體即膀胱與腎。
那膀胱是太陽,腎是少陰,陽應該在上面,而陰在下面,
所以說太沖之地名少陰,而少陰之上稱為太陽了。
接下來是內經第一次提到經脈的走向,
經文提到,足太陽經是根於至陰穴,而結於命門穴,這邊的命門穴即精明穴。
然後因為太陽是從少陰而發露上來的,
根據前面經文‘陰中之陰’與‘陰中之陽’的定義,
就得出太陽是陰中之陽的結論。

再來的經文一樣是劃地圖的問題。
首先,人如果以前後來劃分的話,則前為陽而後為陰;
那如果以上下來劃分的話,則上為陽而下為陰。
因此岐伯就說身體的上半部稱為廣明,而下半部就稱為太陰。
而在腿部的經脈分布上,陽明胃經正好在太陰脾經的前面,
因此經文說:太陰之前名曰陽明。
那陽明的經脈就根於厲兌穴,而與前面太陽、少陰相同的,
因陽明已經發露在太陰之上了,所以也稱為陰中之陽。

接下來的經文直接提到厥陰之表,名曰少陽。
這邊要先加入一個觀念,就是厥陰屬於陰盡的階段,
從陰陽的轉變來看,陰盡的話就應該陽生囉。
但因為這時的陽算是初生之陽,所以稱為少陽。
而從經脈來看,少陽是根於竅陰穴的。
而對應到前段經文提的陰中之陽的觀念,加上陽氣初生稱為少陽,
所以就稱為陰中之少陽囉。
到這邊是將身體的三陽經做了大略的說明。

再整理一下前面經文的意思,
將太陽、陽明與少陽之間的互相作用關係,從新的思考一下。
經文提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那簡單說,少陽就是太陽與陽明之間轉化的樞紐。
再來根據太陽為開,開有對外的意思,因此屬表;
而陽明為闔,闔有對內的意思,所以主裡。
因此就身體體表來看,體表的陽又可以分成太陽、陽明及少陽三個部份。
這三者的作用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因此看起來雖然分成三部份,
但主要都是指身體的陽氣,因此實際上還是合一的,就稱為陽!
到這邊是三陽經離合的觀念。

接下來再摘錄最後的經文:“帝曰:願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雩重)(雩重),積傳為一週,氣裡形表而為相成也。”

講完三陽經的離合後,黃帝又問了三陰經的離合。
岐伯便說:身體的外部屬陽,那內部就屬陰,因此‘中’就稱為陰。
還記得經文對陰中之陰,與陰中之陽的觀念嗎?
在下為陰,而足部的三條陰經都在肚臍以下,所以都稱為陰中之陰。
而太陰脈呢,是根於隱白穴;少陰脈在太陰脈的後面,是根於湧泉穴;
而厥陰脈是在少陰脈的前面,且根於大敦穴。

而經文對陰經也有開闔樞的說明,例如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就三陽經來看,因太陽主表,有敷布陽氣以衛於外的作用,所以為開。
那太陰為什麼也是開呢?
太陰屬土,居中施布陰氣以灌溉四周,所以也稱為開。
而三陽經的陽明,有受納陽氣以支援內臟的作用,故為闔。
而三陰經的厥陰為陰盡,轉而受納陽氣以歸於內,故也稱為闔。
最後三陽經的少陽,因其居於半表半裡之間,有轉輸內外的作用,故稱樞。
而三陰經的少陰屬腎,當腎氣充足時,
則太陰的脾與厥陰的肝都能盡其開闔的功能,所以稱為樞。

跟三陽經的狀況一樣,陰也可以再細分成開闔樞三部份,
但是合一來看還是屬陰。
這就是陰與陽的離合關係!
最後經文提到,陰陽之氣在人體內循環不息,
藉由氣循行於形體之裡,而在行體的外在也會有所相對反應!
雖然陰陽的差異如此的大,但因為他們是相對的,所以他們也是相生的!
如同“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觀念,陰與陽不可能獨立存在,
所以他們雖然看起來不同,但本質上是相同的!

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因材施教與權威教育

前一陣子有個醫藥新聞,不知大家看了之後有什麼想法?
就是有關NSAID(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研究。
該篇研究提到,長期服用NSAID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什麼是NSAID啊?我應該不常服用吧?
那應該是距離我很遙遠的事情吧…等等。
但事情真的是如此嗎?其實NSAID就是消炎止痛藥的一種!
因此,只要你曾經有服用過西藥的消炎藥,或者是止痛藥,
或者貼過西藥的止痛貼布,那你的身體就有機會碰觸到這類藥物!
看到這邊你還覺得這新聞會跟你距離遙遠嗎?

當一看到這藥物的中文名稱時,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非類固醇’這幾個字?
我相信大家對類固醇應該比較熟悉,因為它就是俗稱的美國仙丹,
既然被稱為仙丹,那就可以視為萬靈藥囉!
幾乎不管身體出現的任何症狀,類固醇都可以有效的“抑制”!
因此在一、二十年前,幾乎身體出現任何症狀時,西醫師都會開這味萬靈丹。
但是“隨著時間的累積”,大家慢慢的發現類固醇的副作用
因此就有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被研發出來。
這類藥物之所以會被特別強調‘非類固醇’,大家就應該知道類固醇的毒了,
因此才會有需要強調是非類固醇。
如同大家現在知道化學合成東西的毒性,所以一直強調天然的意思ㄧ樣!

但現在又“隨著時間的累積”,慢慢的發現,原來它還是會有其他副作用!
對於這樣的情形,你還覺得驚訝嗎?
對於身體出現的一些現象,不能一概的去當成病症,
而是要仔細的評估整個症狀出現的來龍去脈。
如果只是一味的壓抑症狀,那跟權威教育有什麼不一樣呢?
大家都知道,最理想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因為每個人的天份是不一樣的。
但因材施教也是最困難的,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夢想。
反觀權威教育是最簡單的,因為一切皆有強烈的手段控制!

目前的主流醫學就很像權威教育一樣,一切以他說了算。
不管當事人的身上表現出什麼情形,一概以病症對待!
而且很多時候,現代的主流醫學相信的是儀器,而不是患者本身!
病人覺得身體有不舒服,但只要儀器檢查不出來,就認為是沒問題。
即使患者已經站到醫師的面前了,醫師ㄧ樣把患者推到儀器前面去做檢查,
再請患者下星期過來看報告!
下星期?患者現在的不舒服要等到下星期再看報告?
那當下的不舒服呢?醫師會先開一些止痛藥,或者類似的抑制劑幫你緩解!

既然要等下一次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身體的症狀,那就表示現在還不清楚!
既然現在還不清楚,為什麼就已經有處方藥出來了呢?
這個處方藥的目的是什麼?是對症治療?還是緩解症狀(掩耳盜鈴)?
如果是對症治療,那應該就不需要等下星期再看報告了吧?
所以是…?答案應該很清楚啦!
再換個角度想,要等到下星期看報告,那這個報告的數據是什麼時後的資料呢?
別懷疑,等你下星期去看報告的時候,那是你上星期去檢查時的資料!
也就是說,醫師是對你判讀你上個星期的身體症狀!
那你當下的身體情況呢?
不好意思,醫師只有你上個星期的資料,不然你就自費再檢查一次,
等下星期你就可以知道你這星期的健康情況啦!
看到這邊,難道沒有人質疑這個診斷過程?

不過就算你質疑也沒有用,因為他們會說‘我們是最科學的’!
其實就科學的角度來看,他們還是不科學!不相信?
那我們先來想一想科學研究的最基本要求,“那就是只能有一個變因”。
也就是把所有其他的變因都控制在相同的情形下,
然後去看唯一的差異會造成什麼影響。
只是,在醫學的實驗上,這有可能嗎?
簡單舉例,有人可以控制接受實驗的一百個人,每分每秒都做同樣的事嗎?
或者控制每一個人的每一餐都吃ㄧ樣的食物?
當然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那變因就非常的多了,怎麼會只有一個呢?

既然現在的主流醫學並不科學,那為什麼大家都會那麼的相信它呢?
因為它有很強的“立即性”!
就像權威教育一樣,只要有學生上課敢舉手就槍斃他,那上課時就一定沒人敢提問!
只是學生是真的沒問題了?還是問題更大?
希特勒曾說:給我一百個嬰兒,我可以訓練出一百個專家!
這就是權威教育!
他不會去管你的個別性,他只想控制所有的外象都在他滿意的範圍,
而且通常這種方式都是‘立竿見影’的!
但如果有學生只是想上廁所呢?他該怎麼辦?
他不能舉手,那當然就不可能去洗手間啦。
但是又忍不住了呢?就只好尿褲子囉!他是故意尿褲子的嗎?當然不是!
但是台上那位不准學生舉手的權威老師,有可能認為他不是故意的嗎?
如果舉手都會被槍斃了,那‘故意’尿褲子應該也是槍斃啦!

大家有沒有看到,所有的情況都被“抑制”的漂漂亮亮的,
該班級絕對會是全校的楷模,不知內情的人會不佩服那個權威老師嗎?
但那個權威老師可以永遠抑制嗎?他可以永遠不被人懷疑嗎?
他的班級人數不會越來越少嗎?把整個例子放到你自己的身上。
那些學生就是你身體上的器官或者細胞,
而舉手和尿褲子就如同是身體外在表現出來的現象,
當然,那位權威老師就是“強烈的抑制劑”!
等你身上細胞被殺光的那一天,
也就是那位權威老師說:‘這些都是朽木’的時候

這絕對不是好的醫療方式,也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仔細的去觀察跟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舉止,然後針對他的問題給予適當的引導,
這才能讓每個學生有最健全的發展,但往往這需要的是“時間”!
這樣做很難立竿見影,尤其對那些已經被長期壓迫的學生來說,
反而會讓狀況百出。
如果回想到自己的身上,很多人一看到狀況百出,
一定會嚇的又回去找權威的抑制醫療了!
如同吸毒的人知道毒品傷身,但只要一發作,還是又不自覺的回去吸一口,
而且一定是強調“只吸一口”!
不過等吸了一口後,接下來的情形,大家應該都可以想像了!

已經有太多的“昨是今非”現象,在所謂的權威醫學出現,
什麼時候才可以脫離‘對抗’的想法,這是很重要的!
有句俗話說:‘時間可以證明一切’!用在這邊真的感到非常適合。
但如果每個人站的角度夠高,其實是可以不需要時間來證明的,
因為在那當下,你就已經“看見”了!

2011年2月7日 星期一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心得分享10

在說明了很多屬於診斷的陰陽觀念後,
經文接下來要提的,是有關治療的陰陽觀念。
首先摘路一段經文於下:“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
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該段經文的前面,主要是用針灸的方式來治病。
而當使用針灸治病的時候,人體的經絡觀念就會非常重要,
這時一定要有經絡是互相貫通的觀念。
在經絡之間屬互相貫通,且各有陰陽的觀念下,
就可以發展出經文所謂‘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針灸觀念。
當醫者能適當的整合這些資訊時,就不會有誤診與誤治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的危險!

而在該段經文的後半部,又回到診斷陰陽的重要!
例如經文提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也就是說,陰陽是診斷的精隨。
如果陰陽的診斷錯誤,那就一定會造成誤治,也當然會讓患者的病情加重。
而診斷時該如何辨別陰陽呢?
中醫在診斷時講求望聞問切四診,
因此經文就提到要四診合參來辨別陰陽,這樣才不會有誤診的情形發生。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經文沒有特別強調脈診,
因為脈診只是四診其中的一樣,所以不建議單靠把脈就診斷病情。
而且在中醫的很多文獻中,都有記載“脈證不和”的情形,
或治療時“捨脈從症”的狀況!
也就是說有時脈象會是假的,這時如果單靠把脈診斷,很可能就會造成誤診囉!

不過這邊我也要強調一點,這邊的假不是絕對的假,
而只是寒極化火,或者熱極轉寒的情形。
也就是說,可能有的患者脈象會非常的沉,而沉屬陰脈,
因此有人就會認為這是陰病而用熱藥。
但如果更小心的去觀察的話,可能會發現這個沉脈會非常的有力,
也跳的非常的快,這時就不應該是陰病,反而是陽病了!
因此有人可以單用脈診診病,我不覺得奇怪,但我不希望大家把這樣的能力給神化。
畢竟能正確診斷你的問題,而且能準確的療癒你的症狀,
這樣的醫師就是合格的醫師了。
也就是說,神話級的表演不需是必備的!

再補充一次診斷的重點後,經文又回到治療的觀念上。
這邊將最後一段經文摘錄於下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
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這邊說明了很多中醫治病的方法,例如第一句說的是針的療法。
當病剛形成的時候,可以用針刺之以泄其邪,
且因病仍在表,因此可隨即出針,則病可癒。
但如果等到久病邪盛的時候呢?
這時就需要加上留針的方式,讓泄邪氣的作用時間久一點。
接下來提的是用藥方面的觀念。
當病邪在體表的時候,適合用發汗的方式來除邪;
當病邪重且實於體內的時候,可以用攻下的藥劑排邪;
如果是氣血衰弱的時候,就應該使用補益的藥劑來恢復身體的氣血!

但因為氣血有分陰陽,所以在用藥上仍要分陰陽。
例如形不足者是屬陽氣衰微,而中醫的氣屬陽,
所以用氣分之藥來溫養會比較恰當;
而精不足者是屬陰髓枯竭,而中藥的精屬陰,
所以要用厚味的藥來補養,這時的效果才會明顯。
這邊在中醫裡有兩個代表用藥,十劑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其中人參補氣,而羊肉補形。
所以對應到經文來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如同使用人參這味氣藥;
而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則如同用羊肉。
很多人一聽到中藥,就會想到一堆藥草,但其實平常吃的東西也都是中藥
例如這邊提到的羊肉,在補形的功效上是比人參還來的明顯喔!

另外中醫有將身體分成上中下三個部份,稱為三焦,
因此當病邪所楚的位置不同時,用藥的方式也就會不一樣。
例如當病邪在胸膈以上,這時屬於上焦的部份,
就可以用吐的方式,將病邪快速的排出體外。
而當病邪在下腹部的地方,這時屬於下焦的部位,
就應該改用攻下的方法,盡快將病邪驅離身體。
而當病邪處在脾胃的部位呢?
這邊是屬於中焦的部位,不適合用吐的方式,也不適合用攻下的方法。
但因為腸胃在正常的生理功能上,仍有向下焦移動的趨勢,
因此宜改用緩和的消導藥劑,藉由提升脾胃的功能,
搭上些微的下行之藥,讓病邪順勢的由二便排出體外。
這是中醫在治病上的特有思考方式,
不只考量到病邪,而且還會考慮到身體的正常運轉方式

前面的經文提到,當病邪比較淺表時,可以用發汗的方式來除邪氣。
而要達到發汗的用藥方法可以再分兩種,
第一種是單純的服用發汗藥,而第二種就有點類似泡溫泉的方式。
經文的‘漬形’可以解釋成‘藥浴’的意思。
而哪些人需要用到第二種方式來發汗逐邪呢?
基本上比較適用於冬月天寒的情形,
這時因為大自然氣候的關係,因此單用發汗之藥,較難有明顯的功效。
如果再加上患者長年胃虛久寒,則更難單用發汗藥來達到效果。
甚至對於胃氣過虛的人,如果太常使用發汗之藥,
反而會讓胃陽之氣更虛,而出現流汗後全身懶洋洋的情況!

對於這類患者,就可以建議用溫熱的藥浴方式,來加速達到全身的驅寒以取汗。
不過這邊要提醒大家一個重要觀念,不管是服用發汗的中藥,或者是藥浴的方式,
當身體出汗之後,必須注意水分的補充。
這時建議應該服用溫開水,而且在流汗導致衣服微濕的時候,
一定要將汗擦乾,甚至換一套乾爽的衣服,才可以再外出或者開窗。
不然原先的寒邪才剛外逐,皮膚的毛細孔正打開,就又吹到寒風,
反而又引新的寒邪侵入身體,讓病情變的更加嚴重!

經文下一句的慓悍,可以指病勢的急猛,
這時可選用收斂的藥,或者適時的加以按摩導引。
而如果是病氣屬實的,可以用散瀉的藥加以逐邪。
基本上可以發現,在診斷的時候,一定要先將疾病的陰陽屬性辨別清楚,
當疾病的陰陽緩急確認後,就可以判斷治法的剛柔。
如陽盛而病者,宜先救其陰,此為陽病治陰;
反過來說,如果是陰盛的疾病,就應該先救其陽,即所謂陰病治陽。
另外,在確認疾病的陰陽屬性後,
還要再細分是屬於氣的病還是血的病,以及其所侵犯的部位。
如果是血實的病,則可以用刺法即放血的方法,來疏瀉邪氣;
而如果是氣虛的疾病,則可以用挹彼注此的方式,
從經絡之氣不虛的地方,導引其氣來提升氣虛的地方。

關於簡單的陰陽兩個字,中醫就可以給予轉化出非常多的變化,
因此每個醫家對於陰陽的看法也會不盡相同。
在這個情況下,與其四處爭辯誰的理論對或誰的理論錯,
倒不如好好的完善自己的觀念,
讓自己在醫療的路上,可以提供給患者更好的療癒。
我相信,只要能將每一個患者都療癒的方式,那就會是正確的療癒方式。
不需用自己的自我去批判別人的療癒,
而應該虛心的看待每一種有效的療癒方法。

2011年2月3日 星期四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心得分享9

在這邊一開始,我先摘錄一段經文。
經文如下:“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
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
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
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
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我認為這段經文主要在講一個觀念,
就是‘天地與人體都不可能如大腦所想的完美’
經文提到東方是陽氣上升的地方,
那對東方來說,就會有陽勝於上而虛於下的情形;
而西方之氣是肅降的,因此對於西方來說,就會有陰盛於下而虛於上的情形。
氣的運行就大自然來看是‘東升西降’,那放到人體上呢?
應該是‘左升右降’,因此大自然的東方就對應到人體的左邊,
而西方就對應到人體的右邊了。

而因為左邊的陽氣上升,陽氣的作用是無形的,類似耳目的功用,
因此經文才說大部分人的左耳目會比右耳目來的聰明。
在右邊的陰氣是下降的,而陰氣代表的是有形的物質,
手腳的動作類似有形的作用,所以經文說大部分人的右手足會比左手足來的靈活。
這邊有左邊對右邊錯,或右邊較高等左邊較低等的問題嗎?
當然沒有!這只是自然運化的一個結果。
左邊的升,是因為有右邊的降;右邊的降,也只因為有左邊的升。
如果有人認為升就是好的,那就會出現有升無降的病態;
反過來說,如果降才是對的,那就會是有降無升的狀態。
而不管哪一種狀態,人都將無法存活!

因此大家在看這段經文的時候,千萬不要帶入優劣的觀念,而應該是循環的觀念!
自然界與人體,都需要氣的運轉才能有生機。
而邪氣的觀念,也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出現的。
在人體的左上方是屬於陽氣盛的,因此左下方就屬於陽氣虛。
既然陽氣是虛的,那陰邪就會容易侵犯陽虛的地方。
反過來說,人的右下方是陰氣盛的,那右上方就是陰氣虛。
既然陰氣虛,那陽邪就容易侵犯陰虛的地方!
這邊就出現中醫診斷的重點,就是“即使同樣的邪氣侵犯身體,
在不同的人會出現不同的症狀;在同一個人的不同部位,也會出現不同的症狀”!

接下來再看下一段經文:“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
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
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榖氣通於脾,
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在說明這段經文之前,有兩個詞要先做說明。
首先是天有八紀的八紀,可視為八個節氣,
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及冬至。
而地有五里的五里,指的是五行的調理。
搭上清陽上天與濁陰歸地,則前兩句話的意思是說:
天地之所以可以為萬物的父母,主要是因為天地陰陽的變化有其規律
在這樣的規律下,天地間的萬物就可以有遵循的次序,進而做出生長收藏的對應。

而人體也是,如人體的頭屬清氣,足屬濁氣;
肺通天氣以司呼吸、嗌通地氣而納水榖、肝通風氣宜舒暢、
心通雷氣而屬火、脾通榖氣以運化五榖、腎通水氣而藏精。
另外在人體的經絡、臟腑、九竅、情緒…等等,也都可以與天地對應!
由此可以發現,人的生氣與天地之氣息息相通,
因此在治病的時候,必須取法於天之八紀與地之五里。
如果不是採用這樣的法則,則會損傷生氣之機。
如此一來,更重大的災害疾病就會發生!

看到這邊,有些人可能會無法了解,因此內經就舉例說明。
先將經文摘錄於下:“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
水榖之寒熱,感則害於六府;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這段經文的前面提到,當一個人感受到邪風之氣傷人時,
因為風邪是從外所傷,所以在治療上,最好是趁風邪仍在皮毛時即做治療。
但如果治不及時,則風邪就會侵入肌膚,再嚴重一點就會侵入到筋脈,
再嚴重一點就侵入到六腑,最嚴重的話就侵入到五臟了!
如果等風邪侵入到五臟才要尋求治療,那治療的效果就會非常非常的差,
也就是經文所謂的‘半死半生’囉!

而這邊也有點類似“治未病”的觀念!
當風邪侵犯人體的皮毛時,這時基本上患者本身是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
而等到風邪侵犯至肌膚或者筋脈時,這時多半是一些筋骨肌肉的痠痛問題,
很多人只會認為這應該是過度疲勞所造成的,所以也會忽略治療。
因此等到患者真的去找醫生治療時,大多已經是侵犯到身體的臟腑了,
這時的症狀就可能包含了屬肺的咳嗽、氣逆,或者屬大腸的便秘、拉肚子,
或者屬胃的嘔吐,以及屬脾的沒有食慾、消化不良…等等。

因此經文雖然乍看之下,主要在講病邪侵入的次序,
但更重要的還是在強調治未病的觀念!
而要如何治未病?是去看醫生嗎?
其實我不建議,因為這時的你幾乎沒有什麼症狀,
很多醫師反而會認為你在‘無病呻吟’,
說不定還會轉介你去看身心科,這樣不就適得其反嗎?
因此在治未病的概念下,最好是讓每個人都能有正確的中醫觀念。
藉由基本的自我觀察,在病情最輕微的時候,
直接可以用飲食作息的方式將疾病化解。
我認為這才應該是正確的中醫觀念!

而在該段經文的最後,主要是基本的分類外來的邪氣可能會侵犯身體的哪些部位。
例如屬天之風寒邪,因肺主呼吸而容易將風寒之邪引入內臟,造成人體五藏的問題。
而飲食的水榖寒熱…等等,因飲食入胃,且會經過小腸及大腸,
導致主要的病變在人體的六腑;
而屬於濕氣的問題,是由皮膚漸漸滲透進入身體,
此時經過的組織就包含了皮膚、肌肉、筋脈…等等部位,
因此容易造成筋急攣縮的症狀。
因此每一種症狀的病因與病機,都需要仔細的診斷與評估,
不然就會常常被疾病所困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