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療癒包含三個層面:身體、情緒與意識三者中以意識層面為療癒最終之目的,因為所有的療癒皆須被療癒者主動且有意願的參與,在此我提供四種自我療癒課程的教授: 擴大療癒法一階工作坊 臼井靈氣工作坊

亢達里尼靈氣工作坊雪白治療系統工作坊

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

早上三片薑,勝過人參湯;晚上吃生薑,猶如吃砒霜

所謂諺語是一些民間流傳的常用語,通常指一些含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或有思想有教育意義的俗語。 例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或者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因此很多人喜歡把諺語朗朗上口的講著對於上述的兩句諺語確實朗朗上口對於大家通常都有正面幫助。只是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當同樣的一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出現在忠臣跟叛賊的嘴裡,那對於國家與社會將會有多大的差別呢?基於相同的理由,關於醫學的諺語我也是抱持著謹慎懷疑的態度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麼一句諺語「早上三片薑,勝過人參湯;晚上吃生薑,猶如吃砒霜」一般人通常不會去深入探討這句諺語的意思只會從表面的字詞來看這句諺語所以得出的結論是早上起床吃三片生薑比喝一碗人參湯還好晚上吃了生薑就如同吃了砒霜這樣的毒藥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有人想過這句朗朗上口的諺語會造成很多人誤解中醫,甚至即使看了中醫,但看到醫師處方上有生薑這味藥時(你沒看錯,生薑是中藥,而且在治療感冒時是非常常用的中藥),自動在晚上之後停止服藥嗎?

我有一位個案在前一陣子寒流過後的中午急急忙忙打電話給我劈頭就問:「鄭醫師我聽人家說晚上吃生薑猶如吃砒霜,那我昨天晚上喝了薑湯就真的沒睡好怎麼辦是不是晚上真的不能喝薑湯?」我一聽覺得納悶寒流來的夜晚喝碗薑湯可以暖身子怎麼會有事呢因此我先問他:「你的薑湯有加紅糖或者蔗糖嗎(別懷疑現代人聽到跟見到閻羅王一樣害怕但是天然的糖在中醫上是有補養作用的)?」她回說:「」。然後又一直很擔心地說:「怎麼辦我昨晚喝了薑湯後就真的沒睡好,可是前幾天都可以一覺到天亮的。」

這時我又問:「你是怎樣的睡不好是不好入睡還是多夢還是其他狀況呢?」他回答說:「我半夜起來上了三次廁所所以沒睡好。」因此我再問:「那你睡前喝了多少薑湯呢?」他回答:「三碗。」有誰冬天睡前喝三碗湯,半夜不會起床上廁所的?因此我就告訴她:「是因為睡前喝太多造成夜尿而睡不好,不是薑湯的錯。」他還半信半疑地回問:「真的嗎?可是諺語說晚上吃生薑,猶如吃砒霜耶!」直到我再三保證不是生薑的錯,請他再觀察當晚的睡眠情況,如果還是睡不好,再找我。他才願意掛掉電話,當然隔天我也就沒有再接到他抱怨的電話了。

為何會有早上三片薑,勝過人參湯;晚上吃生薑,猶如吃砒霜這句俚語的出現,我目前尚未在中醫文獻裡面找到資料,但我推測應該是古時候某位醫師,根據中醫對應日昇日落與季節轉換的概念而得出的養生方法。看到這邊,有兩個重要觀念要跟大家分享。

第一生薑在中藥裡面是有升發作用的藥如同一年裡面的春天也如同一天裡面的清晨不管是春天或清晨大自然與人體的氣都開始慢慢舒展此時如果輔助生薑的升發胃陽之力將會更加容易讓身體的氣運行全身。可是一年裡面的冬天與一日之內的夜晚,此時大自然與人體內的氣都已經準備內藏,此時如果吃生薑這樣升發陽氣的藥,則會讓原本要內藏的氣外散。所以那位不知名的古人才會得出早上三片薑,勝過人參湯;晚上吃生薑,猶如吃砒霜這樣的結論。但我個人認為在這個結論之前是有許多但書的,例如我下面要講的第二個重要觀念。

第二早上三片薑,勝過人參湯;晚上吃生薑,猶如吃砒霜這句話只能用於養生,不能用於治病。在前面我去推測為何有這句諺語出現,是基於中醫理論裡面有陽氣升發的概念,但在中醫理論裡面,關於治病有寒者熱之這樣的概念。生薑的性味是辛溫的,辛有上升的作用,而溫有驅寒的作用。因此當一個人體質比較偏寒,或者受了風寒氣的侵襲,此時就需要升發的溫藥來驅除風寒邪氣,而生薑正是普羅大眾非常容易取得的一味中藥。而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覺得寒冷時會建議來一碗溫熱薑湯的原因。

由於中醫原本就是養生的概念並且應用於我們日常的飲食作息之中所以會有很多前輩將某些重要的觀念濃縮成諺語希望大家可以免於疾病的侵襲但中醫講求的是一個陰陽動態平衡的觀念當太過推崇某一個理論時反而會很容易讓人失去平衡例如早上三片薑,勝過人參湯;晚上吃生薑,猶如吃砒霜這句話對於一個健康的人這是一個不錯的養生觀念。但是對於生病的人,如果體質燥熱,即使是早上吃生薑,還是會上火的。而對於體質虛寒的人,即使晚上吃生薑,正是他的藥。

講得再更白話一點,如果一個人喜歡吃生菜喝冷飲此時不管是早上或者晚上如果可以搭配一下生薑正好可以平衡一下(這也是為何外國人喜歡吃生菜卻沒事因為肉的屬性多半是溫熱的而日本人雖然也喜歡吃生冷的但是他們也很常吃薑)。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平時的飲食就偏溫熱,那不管是早上或者晚上就不建議再刻意的吃生薑了。

而跟這句諺語概念相同的還有另外一句,相信大家也很常聽到,就是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大家可以根據我前面提到的觀念腦力激盪一下,應該就可以理解這句諺語的由來與適用時機了。如果還是不明白,但是對中醫概念有興趣的朋友,我會推薦多看我之前在部落格所寫的文章,或者之後也可以聽聽我關於中醫的工作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