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筆好久囉,主要是過年期間回家沒什麼時間使用電腦,
難得回中部這麼長的時間,也剛好是新年假期,所以就到親戚家聚聚。
當然另一方面是彰化今年有很多活動,例如每年都有的溪洲花博,
另一個則是今年的重頭戲「鹿港的台灣燈會」,
因此也花了一些時間去跟大家人擠人囉。
新年過後第一天上班,對一位患者建議如果不排斥中藥的話,
搭配上中藥的調理會有更顯著的效果,
而且也才能針對他問題的根源作進一步的治療。
聽了我的建議之後,他突然問我:中藥不是都比較慢嗎?
好熟悉的一句話,好像每個人聽到中醫或者中藥都會聯想到這句話,
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真是這樣,那爲什麼中藥會比較慢?
如果事實不是這樣,為何大部分的人會有這樣的誤解?
快與慢,好與壞都是一種比較出來的結果,
因此如果會有中藥比較慢的結論,
那一定是有一種讓大家覺得比較快的醫療模式出現。
翻閱很多中醫的古籍,我並沒有看過中藥一定比較慢的記載,
頂多是記載什麼樣的疾病需要調理多久之類的文章。
例如在黃帝內經中對很多重病、久病的調理都是以百日為單位。
而中藥效果比較慢這句話的出現,我想應該是在西藥傳入中國之後吧。
由於有了西藥可以比較,因此才有了快與慢的比較點。
因此單說’中藥比較慢’是不對的,應該是說“中藥比西藥效果來的慢”!
要比較出快與慢必須有兩件對等的事物才能比,
不然單有時間也是沒有辦法比出快慢的。
例如一百年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長的時間,甚至很多人活不了這麼久,
但是對比上地球的生命,這一百年就變的非常的短暫了。
而如果拿一百年跟一萬公里就不能比較了,因為兩者是不對等的。
這中間必須加上一個東西,讓兩者再回到相同的基準點,
例如蝸牛爬一萬公里需要一百年,而人走一萬公里只需一年…等等之類的,
這樣的比較才有意義。
看到這邊,再回頭想一想剛剛那句話“中藥效果比西藥來的慢”這個結論對嗎?
它們比較的是同一個基準點嗎?
我想會這樣比較的應該是生病的患者了,
他們接受過中醫的調理,也接受過西藥的治療,然後得出西藥比較快的結論。
如果只接受過中藥卻沒有吃過西藥的人,或者只吃過西藥沒有吃過中藥的人,
一定得不出這樣個結論的。
這就是我一開始說的,必定有了兩件事物才有可能比較。
但是患者比較的基準點是什麼呢?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想想: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覺得自己生病了?
是中醫說的外因六淫或內因七情失衡的時候?
還是西醫說的細菌、病毒侵入人體的時候?
事實上這些通通不是一個人覺得自己生病的基準點,
正確的答案是“當他身體出現不舒服的症狀時,他才會認為他生病了”!
如果一個人不會覺得半點不舒服,即使他身體裡面出現成千上萬的病毒與細菌,
或者體內有著內外邪夾雜的情形,他們都不會覺得自己生病了。
只有當他們的身體出現症狀的時候,他們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生病了!
既然是症狀讓他們有了生病的認知,那病好了沒的判斷點會是什麼呢?
是中醫所謂的內外邪氣達到平衡?
還是西醫所謂體內的細菌、病毒都消滅了呢?
別傻了,答案當然還是患者的身體感受不到當初生病的症狀!
因此症狀解除的速度,才是患者比較兩種不同醫療療效的基準點。
看到這邊,我想應該已經有很多人知道,
為什麼一般人會有中醫比西醫來的慢的觀念了吧。
因為西藥有沒有療效的認定標準就是症狀的解除與否,
因此凡是可以通過臨床實驗而成為醫療用藥的西藥,
對於症狀的抑制當然會有非常顯著的效果!
但是中藥就沒有這類的抑制藥嗎?
其實中藥也有很多屬於症狀抑制的用藥,
只是這一類的藥物多半會被註記上有毒性,進而導致中醫師不敢使用!
為什麼這一類的中藥會被註記有毒呢?
如果大家有看過我之前的文章,一定還記得我曾說過『藥即是毒』這句話,
而地球上所有的東西都是有毒的,差別只在於每個人的承受劑量不同而已!
古代的中醫師發現某些藥物有非常好的症狀抑制效果,
但是在長期或大量使用後,會出現其他的副作用,
因此特別對該類的藥物註記為有毒的藥物,
目的是要讓醫家小心使用,也避免一般不知情的民眾誤用或者產生依賴!
畢竟症狀的抑制事實上並沒有將疾病治好,反而只會加重病情而已。
如果細看古籍就會發現,這類的藥物通常不會長久服用的,
大多只在病情危急時偶而用之,即所謂“留人治病”,
避免產生“遠水就不了近火”之憾!
而在黃帝內經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這個正是中醫用藥的邏輯,不是為了求療效,
就不管什麼疾病一律都用到最強的抗生素。
如此一味要求療效的醫療,長久下來將造成醫師無藥可用,
受害的還是患者自己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