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西藥的創新容易產生更多的‘藥源性疾病’,
那一定會有人反問:難到中藥不會嗎?
先回頭想想,西藥之所以會產生藥源性疾病的原因是因為每一種西藥都是全新的,
從研發出來到臨床使用,基本上不會超過20年,
即使在這20年中,也因為還只是實驗用藥,所以服用的人數絕對不多。
在所謂樣本數不多的情況下,當然就不容易判定對其他人的影響了。
而且這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誰要去當白老鼠’?
我想這邊其實也是所謂醫學倫理的一環吧!
但是在唯利是圖的思考模式下,有多少間藥廠會考量到這一點呢?
中醫跟中藥最常被人詬病的,就是他‘五千年的歷史’。
也就是說,中醫的觀念跟用藥已經超過五千年了!
而且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口數最多?正好也就是中國。
有了幾千年的時間累積,加上數億人的實際體驗,
如果連這樣得出來的經驗法則都是不足的,
那現今西藥的臨床實驗數據有任何意義嗎?
除了樣本數夠大的優勢外,中醫所使用的中藥全都是天然的,
不會有人工創新的問題。
因此只要能遵守中醫的辨證,搭配本草的配伍原則,
就可以把每樣藥物的副作用減到最少。
也就是說,唯有在正確中醫辯證下的用藥,才是所謂的中醫中藥!
但因為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社會新聞,導致大眾對中藥有很多錯誤的觀念,
我想藉這個機會,將我所了解的一些中藥觀念提供給大家參考。
首先,大家一定聽過,要吃人參就要吃韓國的高麗參,
或者產於東北長白山的人參,為什麼?
台灣的人參不可以嗎?其實不是不可以,而是作用的不同而已。
因為植物的生長,必定會被周圍環境所影響。
所以即使是同一株植物的果實,當種在不同的氣候及土壤下,
所長出來的樣子絕對會有明顯的差異!
中醫因為強調人與自然界的互相關係,
所以會有不同季節或者不同區域,產生不同疾病的觀念。
因此在用藥上也會有這樣的觀念,
也就是採收的區域、季節跟部位,都會有不同的作用!
可惜這個觀念常常被所謂的科學所嘲笑。
中醫的精隨就是與自然界之間的互動,但是這個互動很難用現今的科學來證明。
但如果因為這樣就否定中醫的邏輯,似乎有點太武斷了。
畢竟有太多的東西是現今科學所無法證實的,但大家卻都承認他們的存在,
即使是頂尖的科學家也是如此。例如‘愛’或者‘信任’!
翻開中醫有關草藥記載的書籍,基本上都可以發現有關藥物性味的紀錄,
另外也會有品質、產地、炮製與配伍的紀錄。
這些記載對講求現代科學的人來說,也許覺得有點荒謬,
但卻是中醫用藥時的重要參考。
舉本草備要的當歸為例子。在本草備要中記載當歸的性味是辛甘苦溫。
溫指當歸是屬溫性的藥材,因此適合於體質偏寒的人,
但對於體質偏熱的人就要小心使用,或者要搭配其他屬性偏涼的中藥,
避免患者在服用後,反而產生燥熱的症狀。
再來看五味中的辛甘苦三味。
在中醫五味之義中,辛味有散的作用,搭上當歸溫的屬性,
因此當歸就有散寒的作用,即本草備要中所記載的辛溫散內寒。
再看甘味,甘味在五味之義中有補的作用,
且在五味對應五臟之中,甘味是入脾的。
內經記載脾有生血與統血的作用,搭配上當歸溫的屬性,則有調和血的作用,
故本草備要中說甘溫能和血,即一般人常說的補血作用。
最後看苦味,苦味在五味之義中有瀉的作用,且苦味入心,
搭配上當歸溫的屬性,則有助心散寒的作用。
整合起當歸辛甘苦溫的作用,就可以知道當歸為什麼可以補血、潤燥與滑腸了。
除了當歸本身的性味之外,還必須注意它的產地。
在本草備要中記載,四川產的當歸力量比較剛強,適合用在攻血的用途;
如果產地在秦的當歸,則力量比較柔和,適合補血。
而這兩種當歸的外觀有什麼不一樣呢?
產於秦的當歸,頭會比較圓,尾巴會比較多,且摸起來肥潤,聞起來有股香味,
這樣的當歸稱為馬尾當歸,是比較適合用來補血的當歸。
而四川產的當歸,尾巴會比較粗,且摸起來乾乾硬硬的,稱為鑱頭當歸,
就不適合用來補血,而比較適合發散。
除了產地會影響當歸的作用外,炮製的方式也會影響當歸的作用。
如果今天用當歸的目的是要治療血的疾病,那這個當歸就必須要酒來泡製。
因為在中藥裡,酒本身有行血的作用,
搭上當歸本身補血與潤燥的功效,可以讓治療血病的效果更加明顯。
但如果使用當歸的目的是要除痰的話,
那就不適合用酒來泡製,而應該用薑作炮製。
因為薑在中藥裡有化痰的作用,
搭上當歸和血與散寒的作用,可讓除痰的效果更加明顯。
除了產地與炮製會影響當歸的療效外,
如果使用的部位不同,也會造成不一樣的效果。
基本上中藥在使用當歸時,會把當歸分成三部份,即頭、身與尾。
李時珍認為,如果要治療上焦的血病,則取用當歸頭的效果會比較明顯;
而李東垣除了會把當歸頭拿來治療頭的血症外,更會用當歸頭做止血的效果。
而當歸身的部份,主要就是治療身體中焦的血症,尤其著重在養血。
而當選取當歸尾的時候,主要是要治療身體下焦的疾病,尤其注重在破血與行血。
因此同一株當歸藥材,如果是要做止血用,則會建議用當歸頭;
如果是要補血呢?用當歸身的效果會比較明顯;
而如果是要行血呢?則會建議用當歸的尾部。
在中醫的觀念裏,光一味當歸就會因為產地、炮製或者取用的部位不同,
而產生不同的作用,這應該是現代科學很難理解的事,
但臨床上卻又真的有這樣的差異。
到底是中醫不科學?還是現代科學不科學呢?
其實從這邊就應該發現,真正的中醫是非常嚴謹的,
患者的病症與用藥之間是有很大關連性的。
如果真能仔細注意到這些細節,中藥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